学述 |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池昌海教授

发布时间:2021-08-04浏览次数:385

 

学述 |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池昌海教授
- 编者按 -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倏忽间,中心至今已走过了20年岁月。这期间,在教育部社科司、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及学界同仁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心成员沉潜向学,努力奋进,继承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等前辈的学术遗产,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发扬新的研究风格,商量旧学,培养新知,目前在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敦煌语言文字、近代汉字、汉语历史语义及训诂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研究特色。
饮水思源。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心各位教授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代出生的祝鸿熹、黄金贵教授,1940年代出生的俞忠鑫教授,1950年代出生的颜洽茂、黄笑山、张涌泉、方一新、汪维辉、王云路教授,1960年代出生的许建平、池昌海、关长龙、彭利贞、庄初升教授,无不为中心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尽心尽责。职是之故,中心微信公众号推出“学述”系列,以显各位教授治学树人之成绩,谨表敬意云尔。
 
池昌海教授学述
吴鹏
 
一、欣尝学海大餐,初识专业风采
池昌海教授的治学,应该直接源自大学阶段的学习经历。1983年他以较好的成绩幸运地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在此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安徽郎溪的一个古老小镇——毕桥镇宣城街上。这个如画的江南小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虽然也难免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经济困难,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颇为纷乱,但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地处宣城与郎溪交界),倒也存有一点宁静和宽松的空间。从小学到高中,虽然当时并没有现在孩子考大学的目标和压力,但也基本能平静地学习,或许少有其他娱乐条件,简单而活泼的学校生活成为了他过去最主要的记忆,一位位或和蔼或严肃但都善良尽责的老师的身影,一群群有爱可亲的同学的音容,一次次嬉闹或下乡学农劳动等,依然都历历在目。就这样,在对本科和专科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意外地进入了大学学习。在长江南岸的小城芜湖度过了四个春秋:他勤奋刻苦,好学不倦,各门课程精彩纷呈,众多知名学者打开了一扇扇可窥美景的特色视窗——文学理论的程致中、先秦文学的袁传璋、古代汉语的鲍善淳和詹绪左、语法理论的龚千炎、逻辑学的杨树森、音韵学的张柏青等等,为学生酝酿出了一道道美味学术大餐。除了课堂学习,赭山、镜湖和长江边的风景也常常流连,而更多的时间就是泡图书馆,藏书室成为了他打发时间的最佳处所,也极大地弥补了过去条件艰苦造成的阅读缺陷和遗憾。不过,开始的时候也还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选择,除了阅读和课程有关的书报外,更多的是泛览社科书籍和人文类书刊杂志。
池昌海选择语言学方向,以及后来继续语言学的教学和工作,首先应得益于大二时给他们讲授“现代汉语·语法”课的朱景松教授。朱景松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工作极富热情,专业水平很高,教学上更是循序善诱,常常能将抽象晦涩的语法理论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当时系里按班级给学生配备了学习导师,朱教授就这样成为了影响包括池昌海在内的许多学生未来志趣的引路人。除了讲课认真,朱先生还有着浓烈的专业情怀以及灼热的对学生的热爱。面对当届学生,义务性地组织了“语言学兴趣小组”,给学生开具了一份百余本的阅读书单,每周组织沙龙活动,让大家汇报读书心得、交流专业问题,用这样的形式给他们开小灶。朱先生带着浓浓的扬州口音和缓细说语法理论和方法,讲到得意处的开心神态也让人感动。很显然,这一活动为池昌海的专业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建立了较为浓厚的专业兴趣,期间一篇讨论语气词的习作发表在《中文自修》杂志上。
正是凭借良好的基础功底和对语言学的浓厚兴趣,1987年池昌海就水到渠成地报考了研究生,最初想法就是毕业后能对自己生存方式有一个主动选择。非常幸运地,池昌海从二十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了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师从倪宝元教授攻读现代汉语硕士学位。倪宝元先生语言研究涉猎甚广,治学精良,尤其是他的修辞学研究造诣极高,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池昌海颇得倪先生的心传,积淀了较为扎实的修辞学等专业素养,硕士在读期间撰写了论文《也谈修辞学与语用学》发表于《修辞学习》。
二、幸得导师厚爱,用心专业教研
1990年硕士毕业,因为特殊的社会原因,当年毕业分配面临着少有的压力,多数同学都要回归原籍或下沉到基层单位。一直到了五月底,不抱希望但依然东奔西走尝试找工作单位的时候,导师忽然告诉池昌海,为他争取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真是幸运再一次降临。从那时起,池昌海就开始了他期盼的研究和教学生涯。
最初几年,在承担了大量教学和系所等行政工作的同时,池昌海认真思考专业现象,陆续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若干文章,如《谈谈修辞学研究的角度》《“吃”语言与“吃”文化》《“吃”语符列与其负载的文化信息》《社交障碍与克服障碍的途径》《广告创作中对传统文化非精华部分的宣扬》等。渐渐地,他发觉我国先秦儒家文献中的修辞现象颇具特色,但相关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因此便萌生了梳理探究我国早期修辞史的想法。池昌海深知,要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必须有系统和深入的古汉语专业基础作为支撑。因此,1995年,池昌海报名并成功考入了原杭州大学汉语史专业,师从黄金贵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潜心钻研训诂学和词汇学。
博士入学后,池昌海遵循导师的建议,选择《史记》中的同义词语进行全面描写与分析。从现代汉语转攻汉语史研究,重重困苦可想而知。但《史记》以及相关经典所具有的杰出的文本组织和语言风采,也给他带来无限的乐趣。他首先花了一年多时间反复阅读《史记》及相关注疏和研究论著,又用了一年时间对其中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逐词、逐条甄别,做了数千张卡片。之后,又用了一年的功夫按照同义关系对这些词语进行归并和对比,得到了《史记》同义词研究的辨析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史记》同义词的区别特征、修辞价值等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以此为依据,又检讨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论文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精心修改,200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黄金贵先生专门为此书作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该书出版后得到学界好评,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引用率,最近有出版社正与联系,商谈再版事宜。
由于有了对《史记》同义词研究的基础,2007年“《史记》词汇研究”获得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立项。在完成了其他几个更紧迫的课题任务后,用了数年时间对词汇全貌做了归纳与分析,形成《〈史记〉词汇研究》一书,已于今年6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全书45万字,分为“词汇构成分析”“单音词分析”和“复音词分析”三大部分。该著第一次系统地对代表秦汉时期语言风貌的《史记》的词汇系统作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力图穷尽性地展示这一大型文献的词汇在词汇层面的状态、属性等面貌。除了对其中的词汇在构词、意义存在和衍生、语义场的构成等系统性属性作较为客观的描写和概括外,该著还对研究中发现的词汇现象和词汇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启示,获得颇有新意的感受和认识。
博士毕业前后,池昌海还专门撰写了《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等论文,细致梳理归纳了汉语学界关于同义词认定的标准、分类及词性差异等问题。针对学界的分歧,池昌海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类比”和“归纳”两个角度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文章见解深刻,极富启发意义,发表后遂迅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一系列论文还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厅2001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读博期间池昌海也还继续坚持修辞学研究,撰写了《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义”虚假》《修辞的文化浸染与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透视“洋名”》《相声“包袱”构拟与语用“合作原则”偏离》《论相声民族特色借以实现的符号途径》等一系列论文。
1999年秋,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成立,池昌海又受邀成为专职研究员。数年间,他围绕着《史记》语言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如《〈史记〉的修辞艺术与传统等级伦理文化》《〈史记〉中具礼制价值的“死”义词语语用选择的复杂性及其原因》《〈史记〉中“死”义词语群的构成与分布特征描写》《〈史记〉同义词运用的特殊修辞功能》《〈史记〉中副词“弗”的功能分析》《〈史记〉中助动词“可”和“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史记〉中副词“弗”修辞功能的计量分析》等。与此同时,池昌海还兼及关注新兴语言现象和方言语法研究,发表论文有《“白骨精”与“无知少女”:托形格略析》《温州话动词重叠式分析》等。这些论文或注重对语言事实的统计分析,或阐述挖掘同义虚词功能的差异,亦或窥探词语运用背后所蕴含的特殊语用原因及修辞功能,分析严谨,见解独到,颇具影响。
2005年,池昌海的第一部论文集《汉语研究新探》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新探》选录了池昌海二十余篇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大体内容包括汉语词汇、词义与语法、修辞理论与应用等几个方面,基本上可以反映池昌海留校任教后前15年的治学内容。
2006年夏,池昌海负责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子项目之一,社科规划课题《陈望道全集》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池昌海组织号召多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望老哲嗣陈振新及望老高足陈光磊教授的支持下,经过四年的努力,搜寻了陈望道先生各个方面的著述篇目达530余种,总字数350万。经过校勘整理,归类编辑,《全集》于201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集》共10卷,内容包括望老在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因明(逻辑)学、新闻学、美学、文艺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译。《全集》的出版使望老的学术文化成就和革命精神第一次以最全面完整的面貌展示出来。这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现代学术史、思想史以及政治史,还为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多年来,池昌海一直在一线从事大量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并承担多项课程建设任务,所以只能“见缝插针”式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修辞学史研究。自2000年起,陆续发表了《孔子的修辞思想》《〈周易〉的话语思想》《孟子的修辞思想》等论文。2002年,修辞史研究的设想得到了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的支持,并被列入学校第一批211研究项目。2004年池昌海老师以此为题又成功获得了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的立项支持。经过多年积累和打磨,2012年专著《先秦儒家修辞要论》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约35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含四章,系统地归纳了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的及代表文献《易经》所反映的修辞思想,并从普通修辞思想和儒学修辞思想两个层面展开描写与概括,第一次以修辞思想的内在逻辑勾勒出了系统而完整的儒家修辞思想,分为普通修辞观和儒家修辞观两个层面,使古典修辞思想不再以语录断言的方式零散地呈现出来;下编探讨了《诗经》和《春秋》两部文献中的“衬音”“叠音”以及“赋、比、兴”手法特点,并对《春秋》中的“笔法”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突出了穷尽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新方法,使观点或结论有了更为可信的客观事实支撑。该著出版后,影响较好,著名修辞学家宗廷虎先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深感这是一部新意迭出、特色鲜明,于多年积累基础上精心写成的力作。”著名语言学家鲁国尧先生则盛赞该书是他“企盼多时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类的书”。当然,池昌海教授觉得这些评价更多的是前辈学人的谬夸,都应该看作继续努力的鞭策。
2006年池昌海晋升教授后,开始招收博士生。此后,独作或与博士生合作论文数十篇。修辞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有《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周易〉的话语思想》《〈荀子〉的儒学修辞观》《从述谓差异看“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句义成分关联与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贬》《新论〈诗经〉中“兴”的特点与类型》《修辞含义、修辞义的区别与词目判定和义项释立》《修辞性改笔与语篇协同——以〈史记〉引录〈尚书〉〈左传〉史料的改笔为例》《从英汉翻译看汉语位移事件语篇叙述风格》《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夹注式修辞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动因》、Corpus Based Study of Personal Pronoun’s Rhetoric in Obama’s and Xi Jinping’s Diplomatic Discourse、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Rhetoric in Barack Obama's and Xi Jinping's Diplomatic Discourse in Africa and Europe等。这些论文或延续先前对儒学修辞的研究,或关注当下汉语新奇流行表达,观察细腻,分析独到。在词汇研究方面,池昌海多针对学界疑难问题抒发己见,阐述新意。如论文《汉语双音复合单位范畴化途径议》在目前学界既有的短语词汇化、句法结构词汇化、跨层结构词汇化三条途径外,还发现逆序范畴化与粘结范畴化两种重要成词方式的存在,同时解释了一批以往难以分析的合成词结构。该文发表后,很快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该问题的思考作出了他独到的成绩。再如在汉语学界尤其是语法和词汇学界,“复合词与句法结构在结构关系上有平行性”这一观点已成定论,可见于多本权威教科书,但其间的矛盾也很明显。经过多年思考和研究,撰成《“汉语复合词的结构与句法结构平行”说新议》一文,从性质与功能、意义透明度、是否产生语法意义、成分属性及其与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语序及其价值五个方面证明了复合词与短语不存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或平行性,语法标准并非区别复合词和短语的重要标准,等等。这部分论文说理透彻,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学术思考和看法。此外,池昌海也对一些语法现象作了有深度的考察,这方面的论文有《(S)+V得+NP+VP句语义指向与歧义分析》《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左传〉名词“活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现代汉语代动词“来”新论》《程度评价构式“X就不用说了”研究》《吴语“�”的多功能模式和语法化》《从视觉动词到处置介词——温州方言“望”的语法化和语义地图》《东北官话“该说不说”的立场表达及其传信研究》等。
这些年的专业耕耘,除了收获以上的专业思考成果外,池昌海还获邀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分册的审稿、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语法”部分条目的撰写及“中国古典修辞学”部分的编纂等,同时又获邀担任《中国修辞》编委和《中文学术前沿》辑刊的副主编。
池昌海一直担任中文专业本科生“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化语言学”以及研究生“修辞学”“修辞研究方法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5年开始还承担了远程教育学院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和“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教学。课堂上,池昌海汇聚知识、言传身教,力图使学生获得最好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热忱的教学态度获得了学生们积极、充分呼应,课堂内外均保存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课堂教学评价一直保持着优良记录。在讲课期间及之后,不断接到学生自发撰写的专业论文,和学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每年都有听课学生申报学校的SRTP项目,并受邀担任指导教师。更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届教学都会培养出若干位专业爱好者考取国内外硕士、博士,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自从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硕士、博士生近50余人,其中许多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并在学界中崭露头角。
此外,池昌海还认真探讨教学内容和方式,主持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改革项目。比如主持编写确定了中文系“语言学基础”“现代汉语”教学大纲,并顺利完成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改革及精品课程建设的任务。又如研究生“修辞学”获评学校首轮示范课,形成了基本理论研讨和科研实践相协调的格局,为研究生专业学习作了良好的尝试。2019年,又负责搭建了“现代汉语”中国大学慕课,自2020年春季开课以来已有三轮,选课人数累计近7万。该课程在慕课网上跃升到同类课程中的第一名,真正做到了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作了更大范围的普及。该课程于2021年初被评为浙江省一流线上课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池昌海主编(兼编写)的语言学教材不仅为校内课程改革做出了努力,教材出版后,还获得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极大的社会效益。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首次于2002年出版,至今已经印刷19次,数量达7万册,该教材为国内多所知名大学采用。最新修订的第四版已经于2021年4月出版。他主编的《现代语言学导论》首次于2004年出版,也受到肯定,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并于2006年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年来不断重印修订再版,最新修订的第五版也将于近期出版。该教材在2020年作为人文学院唯一的一本教材被推荐参加全国首届优秀教材评选。此外,池昌海还参与编写了包括《现代汉语通论》《汉语语言学》等在内的多部教材。
 
作者简介
池昌海,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暨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修辞学、词汇学、方言语法等。
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当代修辞学》《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等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史记〉同义词研究》《先秦儒家修辞要论》《汉语研究新探》《〈史记〉词汇研究》,主编教材《现代语言学导论》(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被评为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主持课题多项,获得多项奖励。
现为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理事等,兼任《中国修辞》编委、《中文学术前沿》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