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敬畏学术,珍重选择:15位青年学者的真诚讲述
李宗江
汪维辉、真大成教授主编的《却顾所来径——汉语史青年学者访谈录》近日由中西书局出版,书中记录了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开展的系列学术访谈。访谈约请近年来在汉语史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15位青年学者进行访问,共设置了11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一个汉语史学者成长历程的方方面面,有较为宏观一些的,如对汉语史学科的认识,也有具体一些的,比如论文的选题、写作及发表等,希望通过访谈,为年轻学者和在读研究生提供研究经验。坦率地说,我很欣赏这一创意!因为以前这类问题,更多地是由名家大家来讲,这固然更具有权威性和神圣感,但也正因为如此,讲者与听者之间年龄和资历距离过大,就缺少点切近感和亲和力。而这15位学者都有过读博读硕的经历,以过来人的身份来讲,就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让人感觉听得进,够得上,学得来!道理如此,那么他们实际谈得怎样呢?下面我站在年龄虚长几岁学者的角度,谈谈我读了之后的感受。
这些受访者除了年纪相仿,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相同之外,在个人出身、教育经历、研究方向、个性气质上都差异多多。毫无疑问,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资历,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科研业绩,面对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面对年轻于他们的学者,这些处于承前启后层次的受访者会以怎样的姿态和语气来讲述自己呢?这是我首先关心的问题。在看过以后,我得出结论: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直率与真诚!
在访谈中他们都没有炫耀自己,没有渲染自己发表了多少了不起的成果,承担了什么大项目,支配多少研究经费,获得多少奖励,成果有多高的引用率,进入了怎样的学者排行榜,受到了哪一级的重视,被怎样提拔重用等等,也没有说填补了什么空白,超越了哪些前人,尽管我知道他们都有资格这样炫耀,但他们都没有这样做,没有迎合这种时下甚为流行的浅薄浮夸之风。他们就跟真的坐在自己的学弟学妹面前一样,以温和平实的语气娓娓道来,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自己在学术研究中所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认识,走过的弯路,甚至谈自己曾经的困顿和迷惘,就像一个朴实的农民,不讲自己有多少收获,卖了多少钱,盖了怎样的房,变得多么阔,而是讲自己从播种、耕耘到收获的过程,讲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劳碌和辛苦,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仅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断言,他们是这个年龄段最优秀的学者,培养他们成才的老师们有理由为他们感到骄傲!他们都没有把访谈做成心灵鸡汤,没有以一个过来人和成功者的姿态,讲一些励志的空话和大话,没有以自己的迷醉为成长中的年青人指点迷津。他们冷静地告诉更年轻的学者,告诉自己的学生:他们从事的研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即便是成果多多,也没有多少鲜花和掌声,没有成群的粉丝,没有打赏的钞票。他们需要忍受寂寞、单调、枯燥和失败!他们经历过选题的反复、写作的卡壳儿、论文的退稿、求职的挫折、申报项目的无果等等的苦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懂得珍惜,知道感恩,同时也享受柳暗花明的惊喜和快乐!凭借这份真诚,这些学者就有资格为人之师,为人之友!他们都是单位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和骨干,已经人到中年,有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面对现实,他们有清醒的认知,但没有抱怨没有叫苦,而是平静地接受,认真地面对。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文章,上不完的课,看不完的学生论文,有人还有繁重的社会工作,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宿命,无怨无悔。他们用自己热爱的学术研究塑造着自己,完善着自己!他们以不偷懒、不懈怠、不逃避、不服输的坚守姿态,启示后来者:敬畏学术,珍重选择!在他们的话语中,没有金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哪句话能够让我热血沸腾,但我在读懂他们的过程中,有些话让我停下来,反复地看几遍,那些实实在在地代表他们个性真实的文字,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下面每人摘录一段,让读者和我一起来感受:
董秀芳:科研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不是只有苦与累,也有很正向积极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生活。
董正存:相较于投稿和提高命中率,我个人更侧重于论文选题和论文撰写,似乎在选题和写作阶段并未考虑过投给哪家杂志命中率更高这种问题,只是单纯地想把这个自己有创作欲望的选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解决得尽善尽美。
谷峰:说到未来的科研规划,我的初步想法是在科研业绩上不给自己定硬性目标(必须发表多少文章、争取多少课题经费),但是在学习上要给自己定目标……
顾满林:我在教学工作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如果一个研究生是搞音韵学的,那么他便不关心语法现象;同样,如果是搞历史语法或词汇的,便很少关注音韵学现象;研究出土文献或古文字的,对于传统文献却很陌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很贫乏,这样很容易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藩篱内。
姜南:汉语的兼容并包成就了它的独特复杂、生生不息,对汉语历史和特点的研究,我想也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打通文史哲的气魄,多借鉴友邻学科的材料、方法和成果,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回到学问的本真状态。
梁春胜:我很庆幸自己身上一直有一种自由探索的冲劲和追求生命价值的韧性,前者让我追随兴趣,探索新知,永不能停歇,后者让我跌倒了能爬起来,绝不服输!
梁银峰:每次写完一篇论文,我都要反复读几遍,有时还要高声地念出来,看看有没有语病,句子是否通畅。如果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很想从头读到尾,这样的论文才算是合格的。
田炜:研究生开始学术研究,一开始应该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但不必急于发表,要在不断的阅读、学习中随时检讨自己的意见,看看这些意见是不是靠得住,同时要看看这些心得有没有指向共同的语言现象和问题。如果有,可以尝试从更加宏观、系统的角度写文章。
徐朝东:每个人(不仅仅是学人)都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毋怨。现在不少人每每怨气冲天,埋怨当下学术环境不好,埋怨学校制度的不公平,埋怨自己做的研究不被人认可,等等。我们改变不了大的、小的学界规则,不如放下心态,做好、做强自己的研究。
张定: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想,可能还要写一部纯描写性的语法,要么是自己的母语,要么是普通话,要么是某一个断代文献或历时进程中的某个共时阶段。我觉得这是一个语法研究者的终极梦想或最终交代:你的所学所知所想终究要得到一个完备的共时系统的检验。
张小艳:(顾久)先生讲声训时,特别以清儒程瑶田《果蠃转语记》中“果蠃”的训释为例,讲述如何根据“音转义通”来系联同源词,揭示汉语词汇孳乳发展的内在理据。先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汉语研究真的“很好玩”,由此开启了我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追寻“好玩”的人生旅程。
赵彤:对于某一个理论或体系,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它的论证过程,并亲自动手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它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看到它的不足,才能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愿望。
郑伟:语言学说到底还是一门经验学科,连充分依赖实验数据的理工科研究,也可能因为数据采集、实验步骤、技术路线、实验环境等种种细节,而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结论,更何况语言学呢?所以,批评前人研究的同时,也勿忘自己正踩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学术争鸣须怀抱敬意与善意。
郑贤章:高考填报志愿,本想读历史,却被调到中文;读本科的时候,早早就准备报考法律方面的研究生,没有想到大四时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读研的方向时,第一志愿报的是古代文学,没想到录到了古代汉语……
朱冠明:汉语史研究无益于国计民生,无补于世道人心,只是极少数人出于乐趣、出于对真知的追求,而进行的一些智力游戏,自得其乐。
有了如上受访者的示范作用,有在他们带动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我们有理由期待:汉语史这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定能不断创造辉煌,为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原载2021年8月4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社科”版,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