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上午10点至12点,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第二讲成功举办。本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前瑞教授主讲,讲题为《将来时的区域类型与汉语将来时的演变研究——以衡南方言的“去”为例》。浙江大学文学院(筹)史文磊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李旭平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华勇教授对谈。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办,一百七十余位同仁与会听讲。
讲座分为报告和对谈交流两个环节。
陈前瑞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将然”与“将来时”等相关概念,概述了将来时的性质类型、意义演化类型、时间意义类型、形态类型、对立类型以及汉语中的区域类型,指出不必因汉语的将来时具有情态用法而将其归为宽泛的情态范畴,也不必因该语言没有屈折形态变化或者没有清晰的时制的对立而否定某一范畴的存在。
而后,陈前瑞教授报道了湘语衡南方言中“去”的将来时语义特点、与谓语的共现限制和句法分布情况,并基于方言中“去”的多功能用法,在汉语史证据、衡南方言内部证据以及其他方言证据的支持下,提出衡南方言中的“去”经历了“延续体→完成体→最近将来时”的语法化路径,其演化的典型环境是条件句结果分句。
最后,陈前瑞教授就“去”的演化过程提出了若干理论思考,并强调过程的描述比术语的选择更重要,富有启发性。
对谈交流环节,参加本次讲座的同仁与陈前瑞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旭平教授就汉语中该如何看待将来与非将来、赣语中表达将来时的成分是否为单独的“去”、“将会冷掉”中将来时强调的是起始还是终结阶段、时标记多位于句末是否有更深层次原因等问题与陈前瑞教授进行了讨论。林华勇教授则就衡南方言里“去”的出现位置、与其他句末助词的连用状况等问题与陈前瑞教授进行了讨论,并结合粤语中的“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此外,史文磊副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敏春芳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桂兰博士也先后参与讨论。陈前瑞教授一一作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讨论热烈,原定2个小时,到12点20分才结束,与会同仁颇有意犹未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