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心庄初升教授的论文《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真大成教授的专著《中古文献异文的语言学考察——以文字、词语为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荣获二等奖。
《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一文根据近二十几年来作者及作者所带领的课题组陆续对粤、闽、赣、湘、桂、川以及台湾、香港等四十几个方言点的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翔实语料,结合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讨论客家方言中基本的名词后缀从实义名词虚化而来的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音义关系。该文认为客家方言的“子”“�”“哩”“仔”“崽”这5种名词后缀有“子”和“崽”两个来源,“子”和“崽”都是上古精母之部字,“崽”是通语词“子”的方言分化词。客家方言的“子”是直接承上古而来,“崽”则是古楚地方言词的遗留,它们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基本上都已词缀化,今天各种不同的变体正好体现不同的弱化程度。
该文是学界第一篇全面考察海内外客家方言中与北京话“子”缀、“儿化”大体对应的名词后缀的学术论文,从材料、方法到观点都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表现在:第一,全文所用的基础材料都是作者及作者带领的团队近二十几年来在海内外超过四十个方言点实地调查而得的第一手语料;第二,通过纵横比较归纳了客家方言相关的名词后缀主要有“子”“�”“哩”“仔”“崽”等5类,并从音义结合的角度着重分析了这5种类型的历史演变及层次关系,为汉语方言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三,厘清了“子”和“崽”这两个同源异流词在海内外客家方言中的历史关系和现实联系,提出了若干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观点,对客家方言研究及汉语词缀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庄初升教授,1968年生,福建平和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现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兼任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粤北土话音韵研究》《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广州方言民俗图典》《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等,获得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称号和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等多项。
《中古文献异文的语言学考察——以文字、词语为中心》一书首次将中古文献异文作为整体性语料进行专题性研究,更在利用异文从事本体研究时,努力构建中古文献异文语言研究的理论体系,对异文的成因、来源、类型、性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规律性认识,尤其是对利用中古文献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的有效性和有限性进行了理性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该书在广泛收集、整理中古文献异文的基础上,明辨异文的性质,开创性地提出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和修辞性异文,明确指出以上三种不同性质的异文应用不同方法来处理:校勘性异文需要应用校勘学的原则和方法来分析判断是非,而用字性异文则需要应用文字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沟通字际关系,修辞性异文则需要应运用语言学(汉语史)的理论和方法探寻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变化关系。这些原创性成果是关于文献异文本体的最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异文本体构成及应用原则的认识,对于异文本体及其应用研究具有普适性意义和创造性贡献。
该书充分利用异文材料、积极运用异文比勘方法进行汉字史、词汇史专题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异文对于汉语史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异文语言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对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真大成教授,1979年生,浙江临安人,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在《中国语文》《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古史书校证》(中华书局,2013)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古文献异文的语言学考察”、“基于出土文献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语字词关系研究”等多项。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中古语言文字与文献的综合考察。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类成果最高奖,列入省人民政府表彰项目,获奖成果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此次评选范围是2019-2020年间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