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 第五讲
宏事件假说与汉语动补结构的历时发展
主讲
李福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对谈
梁银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严辰松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君武特聘教授
主持
史文磊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时间
2月6日(周日)19:00–21:00
腾讯会议
948 190 733
密码:02587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evtjZJfA23ze
讲座摘要
Talmy(2000)经典的两分法类型学存在局限,该理论主要解释共时语言现象,缺乏历时研究的支撑。汉语史学界对动趋式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具体个案语义虚化和历史年代的考证,缺乏基于当代语言学相关理论的阐释,尤其是基于事件语法的视角。本讲基于汉语历时语料,尝试提出宏事件假说。作者认为宏事件假说不仅能够较好地阐释汉语在两分法框架下的类型转换,还能阐释包括动趋式、动结式在内的整个动补结构家族的历时发展趋势。宏事件假说可能具有普遍性。
关键词:两分法类型学,动趋式,动补结构,事件语法,宏事件假说
专家简介
李福印: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认知语义学、事件语法、因果关系等。
著作:李福印著有《事件语法导论》、《事件语义类型学》、《认知语言学概论》、《语义学概论》、《认知语义学》(卷Ⅰ、卷Ⅱ)(译著)、《语义学教程》(英)、Metaphor, Image, and Image Schemas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等著作10余种。
论文:在Cognitive Linguistics、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系列图书:主编系列图书《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系列讲座》(外研社)20余种,Distinguished Lectur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荷兰,Brill)30余种。
创办期刊:创刊主编匿名审稿国际期刊Cognitive Semantics(Indexed by Scopus)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创办会议:创办“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已举办21届);创办“Talmy语义学会议”(已举办3届),主持第11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11)。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汉语动补结构的宏事件历时语言类型学研究”(21BYY045),“基于汉语趋向动词的事件融合原则研究”(18BYY170)及“现代汉语宏事件语义类型学实证研究”(13BYY01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香港引进内地优才计划、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社会兼职: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河南大学讲座教授。
国际合作:曾在以下大学访学及合作研究,包括Harvard, Oxford, MIT, Edinburgh, Berkeley, SUNY Buffalo, Canterbury, Otago, VU, Leiden, CUHK, Malaga等大学,合作导师包括Chomsky, Lakoff, Talmy, Taylor, James Huang, Bohnemeyer, Gisborne等教授。
理论创新:提出 “宏事件假说”理论。
联系方式:
主页:http://shi.buaa.edu.cn/thomas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