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丨“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第五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2-18浏览次数:187

2022年2月6日晚19点至21点,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第五讲成功举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福印教授主讲,讲题为“宏事件假说与汉语动补结构的历时发展”,复旦大学中文系梁银峰教授和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严辰松教授对谈,浙江大学文学院史文磊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近四百位学界同仁和同学在线听讲。
李福印教授首先介绍了汉语语法发展的五大趋势,认为就动补结构而言,学界缺乏能够解释汉语也能够解释西方语言相关现象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缺乏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因此,李福印教授从Talmy(2000)提出的“宏事件”这个概念出发,提出了宏事件假说,试图阐释包括动趋式、动结式在内的整个动补结构家族的历时发展趋势。
Talmy在分析运动事件语义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类事件:①运动事件(如“江涛走上台阶”);②体相事件(如“雪又下上了”);③状态变化事件(如“门关上了”);④行动关联事件(如“同志,跟上队伍”);⑤实现事件(如“十天以后,他又交上了一份申请报告”)。这五类事件均把两个较为简单的相关事件更具综合性地表征为一个单一的复杂事件,在语言表层用一个小句来表达,Talmy称之为“宏事件”。李福印教授据此提出宏事件假说,把语言分为两大类型——宏事件型语言和非宏事件型语言,并指出二者很可能分别与综合型语言和分析型语言大致对应。宏事件假说至少含有三个连续统:宏事件历时演变连续统、宏事件句法梯度连续统、宏事件语法化连续统。
宏事件型语言和非宏事件型语言的区分可以得到汉语既往研究成果的支持。就动趋式而言,李福印教授发现,现代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趋向补语都能表达五类宏事件,28个趋向补语中有27个可以表达运动事件,19个可以表达实现事件,只有3个可以表达行动关联事件,这种差异正是趋向动词语法化的程度导致的。从历时的角度看,直到中古汉语早期,11个简单趋向动词只能单独做谓语,是小句中的唯一动词,而从中古汉语晚期开始,这11个趋向动词才大范围地出现与另一个动词搭配的情况,即放在另一动词之后充当补语使用。趋向动词的历时发展及其所具有的实义及语法义,正表明了汉语通常把两个较为简单的相关事件更具综合性地表征为一个单一的融合的复杂事件。除了动趋式,汉语动结式的历时发展也支持宏事件假说,如原本是两个事件的“射而杀之”融合为“射杀之”这样一个宏事件。李福印教授认为,该假说也可能适用于动补结构以外的重动式和兼语式的形成。但是,以上领域均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
对谈环节,梁银峰教授和严辰松教授就五类复杂事件中趋向补语的意义的鉴别标准、趋向动词表达的五类宏事件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等问题,与李福印教授进行了探讨。史文磊教授最后提到,上古文献很难找到与宏事件对应的分用两个事件表述的例子(如“射而杀之”),在没有足够例证的情况下,是否能说上古汉语对应分析性语言而后来演变为综合性语言,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李福印教授针对以上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Talmy关注的问题是宏事件中核心语义要素是由什么形式表达的,是共时层面的逻辑分析,而李福印教授的报告则用汉语的例证说明了宏事件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将宏事件这个概念扩展到动结式等其他范畴的研究当中,提出了新的假说,极具创新性。这启发我们,在汉语史研究中引入新的类型学视角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