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第二辑评选结果揭晓

发布时间:2022-05-27浏览次数:39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以“汉语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为进一步推进汉语史汉字史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新成果,于2019年开始组织出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

《丛刊》第二辑自2021年启动以来,得到学界同道的大力支持。每部书稿经两位专家评审,并写出详细审读意见;再经《丛刊》顾问及编委会会商投票,遴选出入选《丛刊》第二辑的专著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胡波副教授的《先秦两汉常用词演变研究与语料考论》和日本北海道大学池田证寿教授的《日本汉文古辞书与汉语史研究》

主要内容

《先秦两汉常用词演变研究与语料考论》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以个案研究与专题讨论的形式探讨先秦两汉常用词的历时更替及相关问题。个案研究部分,主要对“肱/臂”“犬/狗”“屨/履”“舟/船”“橐/囊”“假(叚)/借(藉、籍)”“田(畋)、狩/獵”“逆/迎”“詈、詬(訽)/罵”等13组常用词在先秦两汉的历时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或纠正成说,或补正现有看法,所考察的结论都建立在扎实的材料调查和分析之上,较为确切可信。专题讨论部分,首先结合实例具体讨论了先秦两汉常用词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并对相关语料进行了说明;其次利用常用词的研究成果考订了几种先秦文献或某些篇章的相对年代,为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语言学上的有效证据;最后结合本书稿考察的13组常用词的演变情况,对两汉汉语的归属问题和上古汉语的内部分段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

创新点

《先秦两汉常用词演变研究与语料考论》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语料使用方面: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用,并贯彻始终,既重视传世文献的语言代表性(以传世文献为主),也关注出土文献的语言补充性(出土文献为辅),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相互印证,更好地呈现出常用词在先秦两汉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

注重对语料进行细致的甄别和分类,并剔除不可靠的语料,对于像《今文尚书》《周易》《史记》《汉书》等内部非同质的语料则划分出不同的时间层次,并非将其笼统地作为一个共时层面来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作者简介

胡波,1981年生,湖南永兴人,文学博士、博士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目前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与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在《中国语文》《语文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史学报》《励耘语言学刊》《历史文献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多项。

主要内容

《日本汉文古辞书与汉语史研究》着眼于八至十三世纪日本汉文古辞书的草创、形成时期,探析这一时期汉文古辞书的编纂方法,基于对其中逸书引文的研究,以期复原古代逸书的原貌,并依此进行相关数据库的构建工作。本书选取的日本汉文古辞书多为僧侣编纂而成,且多以古写本的形态流传至今。日本的佛教僧侣为了能够读解佛教经典,以中国的字书、韵书、音义书为主要材料,编纂了各种辞书音义。至今,针对这些汉文古辞书,前贤时修有针对单个书目的研究,但缺乏全面的论述。因此,本书试图对日本古辞书音义进行全面且系统性的研究,并着力探讨日本汉文古辞书对汉语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创新点

第一、详细介绍了日本关于汉文古辞书研究的最新动向,相关研究者通过本书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汉文辞书音义资料的特点,进而推动汉语史研究的发展。 

第二、详细整理分析了作为日本汉文古辞书的编纂材料的中国小学书(如顾野王《玉篇》、玄应《一切经音义》等),并且探明这些汉文古辞书的编纂方法。

第三、针对在中国已为逸书的初唐郭迻撰《一切经类音决》、杜延业撰《群书新定字样》等,探讨其究竟为何内容的小学书,并对其原貌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作者简介

池田证寿,1955年生,日本栃木县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1979年毕业于北海道大学,1981年毕业于北海道大学硕士课程,1985年结束北海道大学博士课程,先后任职于北海道大学、信州大学,1997年返回札幌,执教于北海道大学。2021年,从北海道大学退休。训点语学会会长。著有《国宝玉篇卷第二十七》《续高山寺经藏古目录》《JIS汉字字典》等。主要论文有《平安时代汉字字书综合数据库的构建》《依据日本的古字书来从事汉语史资料研究》《高山寺藏新译华严经音义和宫内厅书陵部藏宋版华严经》等。

《丛刊》第一辑入选专著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育花教授的《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历史发展与演变机制研究》,据悉将于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