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中心师生参加第七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四届文献语言学青年论坛

发布时间:2022-06-24浏览次数:125


2022617日至19日,第七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四届文献语言学青年论坛在线上召开,会议由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和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心方一新教授、王云路教授、真大成教授以及博士后刘芳、博士生王金英、乐优、硕士生郑天楠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方一新、王云路、真大成三位教授参加主论坛并作大会报告,刘芳参加主论坛作小组发言;王金英、乐优、郑天楠参加青年论坛并宣读论文,其中郑天楠同学的论文荣获青年论坛二等奖。

方一新教授报告了论文《〈睡虎地秦墓竹简〉“濆以灰”之“濆”再议》。《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诘》共出现了四次“濆”字,论文讨论了各家对此字的看法,并从语音与词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濆”字当读作“坌”,意思是抛洒、泼洒(某种灰或尘土)。文章以此个案为切入点,指出战国秦汉简帛对于研究上古后期(战国—秦—西汉)汉语和中古汉语词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值得充分重视与发掘。

王云路教授报告了论文《从造字规律看先民的思维方式》。王云路教授从“襚”为何可以表送死衣这一问题入手,认为应从古人的造字规律来理解相关问题。“隧”本义为死者埋葬的地方,挖甬道建墓穴下葬是帝王的葬礼方式,因而也泛指墓穴或墓道,那么埋葬在“隧”的死者所穿之衣就称“襚”,后来也作“繸”。文章指出“遂、隧、燧、襚(繸)、邃”这类词中的核心特征为长长的通道,具有深幽的特点,并分别举出例证。文章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指出古人在创造同类词时依靠特征的提取与联想把完全

同类的字汇集到一个声符之下。

真大成教授报告了论文《“语本天真”:谣谚里的词汇史》。文章以中古史书载录的谣谚为基本材料,探讨谣谚的相关问题,抉发其中所使用的中古口语,并从词的空间属性的维度讨论表脖子义的“脰”和表轻率、随便、胡乱义的情状方式副词“浪”的地域性,指出“脰”本是汉代的“齐人语”,在西晋末年由南渡北人带至吴地,进而扩散、行用开来,一开始可能属于北方士庶层的用词,后来逐渐扩展至江东庶民层,以致见用于童谣。今天吴闽语里的“脰”不是直接承自古北方汉语,其近源应是南朝之口语。“浪”作表轻率、随便、胡乱义的情状方式副词是南北朝以来的新用法,而且可能具有北方地域性。

博士后刘芳报告了论文《〈毛诗传笺〉“犹”类训语的形式、分类与辞书义项设立》。论文系统考察了《毛诗传笺》“犹”类训语的形式与类型,讨论了辞书因“犹”类训语立项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指出使用故训材料时要有“词义训释”与“文意训释”的区别意识。

博士生王金英报告了论文《论核心义在复合词构词法中的价值——以“苦X”类复合词为例》。论文以构词语素“苦”为例,从意义的深层角度,讨论核心义在辨识复合词的构词法、辨明语素结合方面的价值。

博士生乐优报告了论文《“书之称本”辨正——兼论量词“本”的性质、来源及演变》。论文对文献学界关于“书之称本”的观点提出商榷,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量词“本”的源流演变,并对书籍用量词“本”计量的来由提出了新看法。

硕士生郑天楠报告了论文《吐鲁番出土韵书四则残片及相关残叶考》。论文首先对藏于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四件韵书残片Ch.1072vCh.1106vCh.1150vCh.5555v作了校释,在此基础上缀合残片;再结合前人对刻本韵书TⅡD1abcd的相关研究,将残片与出土韵书和传世韵书进行对比,对其性质和年代试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