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维辉、王云路、真大成教授参加第十九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7-06浏览次数:245


 2022625日至26日,第十九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和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中心汪维辉、王云路、真大成三位教授应邀参会,汪维辉教授和王云路教授作大会报告,真大成教授主持首场大会报告并作分组发言。

汪维辉教授报告了论文《再谈“给(gěi)”的来源——与赵葵欣先生商榷兼论字词关系的复杂性》。现代汉语常用词“给(gěi)”的来源问题学界异说纷纭,迄无定论。文章重申来自“过与”合音说,主要针对赵葵欣《明清北京官话文献中表给予义的“给[kei]”的读音》提出三点商讨意见,重点讨论了“过与”的使用频率问题:补充了众多新例证,把“过与”的始见时代提前至十六国时期;分析了“过与”使用频率不如“与”的六点原因,认为“过与”使用频率低并不意味着它在实际口语中不常用因而不具备合音的条件;勾勒了给予义动词在中古近代汉语时期的演变链,并依据《老乞大》的四种版本梳理了“给”替换“与”的过程。“给”的个案反映了字词关系的复杂性:有些同形字很隐蔽,必须摆脱“当代语感干扰”,破除字形的外衣,深入到语言里的词(音义结合体),才能了解其实质,探明其来源。文章指出我们要研究的是古代的活语言(有声语言),正确的语言文字观事关全局。
王云路教授报告了论文《论汉语字词揭示的传统思维方式》。汉语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式。文章以“夺”和“得”为例,分析它们的造字理据,观察古人是怎么样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这就是“夺”的造字之义,表示的是失落,离开。校勘学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而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因为“使失去”,就有了武力改变或夺取义。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了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是一种获得,更是一种快乐与满足,是一种心理预期与实际获得的吻合与一致。古人用这个画面,既表达获取之义,也表达心理上的“相亲和”“相契合”的意思。如此,我们就可以准确理解“得计”“得体”“得意洋洋”“得心应手”“相得甚欢”等众多复音词和成语的含义了。文章认为,汉字大多数呈现出来的图画是传达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本身,从造字中提取出抽象特征义,就会明白古人如何用具体表达抽象,用客观表达主观,用物质表达心理,用自动呈现被动。

真大成教授报告了论文《词语时代性与异文层累性:词汇史与异文别择》。汉语词汇具有时代性,表现在词语的产生和使用具有时代性、词的义位具有时代性、词的用法和功能具有时代性等多个层面。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异文,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异文,因此在共时层面呈现的一个异文集合实际上具有层累性,集合中各个异文项的产生年代存在差异。异文之“文”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单)字,“字”的背后乃是音义结合体,也就是词,因此文献层面的异文与语言层面的词语是互为勾连的。词语的时代性和异文的层累性势必交织在一起。面对处于不同年代层次的异文,即使它们都合乎文意,别择时也必须考虑异文背后的词语的时代性,也就是说,异文所表示的词语的产生时代是否与文献的撰成时代相洽。文章以“砍”等词为例对此问题作了阐述,指出文献校勘、异文别择务必结合汉语史(词汇史),树立词汇史的观念,关注词汇史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