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师生参加第三届华中大语言论坛

发布时间:2022-07-28浏览次数:168

2022716日至17日,第三届华中大语言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编辑部承办。中心汪维辉、方一新、王云路教授应邀参会并作大会报告。

汪维辉教授《古代文献解读中的“当代语感干扰”问题》指出人们在解读古代文献时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叫“以今例古”(又称“以今律古”),就是用后代的语言文字习惯去误解先前时代的语言文字,即使是专业研究者也难以尽免。“以今例古”导致研究失误,人们往往习焉不察,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文章分类列举实例剖析“以今例古”现象,认为“以今例古”的主要原因有二:客观原因是语言文字和思想观念等随时随地在发生变化,主观原因是“当代语感干扰”。只有摆脱“当代语感”的干扰,才能不断逼近古代语言文字和古人思想感情的真相。摆脱之道,一是要有清醒的认识,二是要努力培养古代的语感,三是要学习和研究。

方一新教授《“靳固”再议》对《世说新语》“靳固”重新作了考察。《世说新语·雅量》有“靳固”一词:“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此例“靳固”,诸家有不同意见:或释“靳”为吝惜,“固”为固执,固守,坚持;或谓“‘靳固’之‘靳’,乃‘赾’字之假”。涉及的问题包括:第一,“靳固”的本义是什么?第二,“靳固”的早期用例,是否只见于中土文献?第三,“靳固”的“靳”是否为“赾”之借字?文章针对这几个问题作了梳理和考释。

王云路教授与博士生梁逍合作的论文《谈谈汉语词义演变中的“殊途同归”现象——以“根/跟”的寻找义为例》认为,“殊途同归”现象是汉语词义演变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以“根/跟”为例对此作了考察。“根/跟”有寻找义,但是大型辞书没有收录,学界也没有揭示其源头和关系。大量例子表明“根/跟”具有寻找义,早期是通语词,“根”的寻找义由植物根部义引申而来,“跟”的寻找义由脚后跟义抽象产生,二者殊途同归。“根”的寻找义最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跟”的寻找义至迟在明代已见到,现代汉语里只在某些方言中存在。二词同义属于词义演变过程中的“殊途同归”。

博士生杨城和马艺萌也分别报告了论文《语言赋能:乡村振兴多模态话语战略构建》《试论汉语常用词“爹”来源于“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