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教育出版社,作者殷可
编者按:
《汉语史学报》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集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集刊、万方数据收录集刊。现任主编是王云路教授。《汉语史学报》创办于2000年,第一辑曾名为《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二辑起更名为《汉语史学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原一年一辑,2015年起改为一年两辑。
《汉语史学报》主要刊载海内外汉语史研究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适量刊登理论综述性文章以及国外重要文献的译文,提倡在充分掌握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探讨理论以解决汉语实际问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为帮助读者朋友更全面地了解、认识《汉语史学报》,我们有幸邀请了《汉语史学报》主编王云路、编委方一新两位教授介绍《汉语史学报》的情况。
1、汉语史研究中心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创办了《汉语史学报》?办刊宗旨是什么?
《汉语史学报》的第一辑名为《中古近代汉语研究》。1999年,新组建的浙江大学决定在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的基础上,联合本校其他单位汉语研究方面的力量,成立汉语史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决定创办一个自己的刊物。从姜亮夫先生、蒋礼鸿先生、郭在贻先生等学者开始,浙大一直以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为特色,尤其是词汇训诂方面,因此将中古和近代汉语的研究作为主要方向,把集刊命名为《中古近代汉语研究》。
到2000年,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了使学术刊物与研究机构名实相符,同时使刊物的容量更大,更好地呈现汉语的共时面貌和历时演变,我们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后,从第二辑起,将刊物更名为《汉语史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办刊的宗旨与方向不变,主要刊登国内外研究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的论文、译作,为汉语史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园地,促进学术同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汉语史学报》的三个封面
第一辑目录(节选)
第一辑《后记》
2、汉语史研究在浙江大学是有传承的,《汉语史学报》是如何延续前人学脉的?
创办汉语史研究中心时,我们就回顾了浙大的汉语史研究历程。姜亮夫先生、蒋礼鸿先生、郭在贻先生等前辈学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拨乱反正后,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活跃在学术界,探索学术前沿。他们开创了浙大以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训诂为特色的汉语史研究,有非常好的论著和研究方法,如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堪称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开山之作。因此,集刊原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创办后注重中古近代汉语方面学脉的继承,希望发扬光大老一辈学者开创的学术传统。
具体来讲,第一辑内就专门选收了姜亮夫先生、蒋礼鸿先生、郭在贻先生的文章,也借此表达对三位先生的敬仰怀念之情。在2002年姜亮夫先生诞辰100周年时,我们召开了“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教授纪念会暨汉语史、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学报》的第三辑便是会议论文的选集,同时刊载了三位先生的传略和会议综述、会议论文目录。在2016年我们召开了“纪念蒋礼鸿先生诞辰100周年暨第九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报》的第十八辑设置了研讨会专栏,收入部分参会论文。《学报》还辟出篇幅刊载新发现的蒋礼鸿先生、郭在贻先生致友人的信札,可参看第九辑、第二十五辑,以及正在编校、之后会出版的第二十八辑等。
“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教授纪念会
《汉语史学报》第三辑中的相关内容
《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中的相关内容
3、相比其他期刊或集刊(如《古汉语研究》),《汉语史学报》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前辈学者在中古近代汉语方面,尤其是词汇训诂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报》也刊载有关语音语法的文章,但从整体来看,词汇训诂方面的文章刊发得相对较多。此外,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也相对集中,和其他期刊或集刊(如《古汉语研究》)相比,上古汉语的研究并非很强。近年来,《学报》也提倡把汉语史跟现代汉语的通语和方言结合起来的研究,重视把古代书面文献和现代活的语言沟通联系的思路。
综合来讲,作为汉语史研究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学报》侧重从史的维度和视角揭示汉语事实、研究汉语发展、探讨汉语演变规律,在学科细分的同时,强调比较和综合,鼓励词汇、语音、语法的交叉研究,提倡古今汉语的关联以及共时、历时研究的结合,以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更系统、更立体、更全面地呈现汉语史的面貌。
4、请介绍一下近几年《汉语史学报》在学术界的评价和影响力。
2008年后,《学报》先后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集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集刊、万方数据收录集刊。
《学报》所刊文章有较高的转载率。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在2018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学报》转载率排名第8位,综合指数排名第19位,在集刊中排名第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涉及全文被转载的期刊数量为232种,转载全文总量为853篇。)在2019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学报》转载率排名第3位,综合指数排名第7位,是唯一入选排名的集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涉及全文被转载的期刊量为222种,转载全文总量为816篇。)根据2017-2019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术专题刊转载数据与同行专家综合评价,《学报》被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学报》被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在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学报》转载率排名第22位,是唯一入选排名的集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涉及全文被转载的期刊数量为204种,转载全文总量为772篇。)
《汉语史学报》入选202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率排名
《学报》所刊论文有不错的检索量和下载量。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总共刊发的论文约750篇,下载频次100以上的论文有285篇,超过总篇数的三分之一,被引论文共338篇,占总篇数近一半。在南大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被引论文有256篇。(2022.7.31检索数据)
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感谢汉语史研究中心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和校内外各位学者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使《汉语史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
5、《汉语史学报》持续地单独开设了“研究生论坛”栏目,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作为导师,您对研究生论文写作有什么建议?
从2006年第六辑始,我们增设了“研究生论坛”,选择发表在读的硕、博士生具有一定水准的论文,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尝试。第一篇研究生论文是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生陈源源同学的《〈妙法莲华经释文〉所引慧苑〈华严经音义〉考》。源源同学后来继续读博,现在已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副院长、教授,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说明“研究生论坛”在人才培养上起到的有益作用。
作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园地,从第六辑至第二十六辑,“研究生论坛”共计发表文章56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博士生的文章。
《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研究生论坛”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六辑“研究生论坛”
我们希望学生多写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题目不要太大,篇幅也不用太长,小题深作,具有创新性,不要浅尝辄止、泛泛而谈。来稿要注意学术规范,绝不能剽窃,也不能暗用他人成果而不加说明。切忌一稿多投。当然,这是对所有来稿者的建议,因为确实遇到过文章已经通过外审,准备发排或已进入排版校对流程,但突然发现其他刊物已经刊出,这时只能撤稿重排。
6、《汉语史学报》将从第二十七辑起采用简体字排印,由繁体字改用简体字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决定。从创刊到第二十六辑,《学报》都是用繁体字排印的,因为汉语史研究主要利用古代的书面文献,基本是使用繁体字的,这也符合汉语史的实际面貌。但是采用繁体字编排,给排版校对工作增加了诸多负担和麻烦,从一校到四校、五校等,要不断校改下去,有时候旧错误改正了,新错误又会出现。繁重的排版校对工作,致使一年两辑的出版周期经常延后,为了符合当下发展形势,缩短出版周期,编委会商量后决定从第二十七辑开始,采用简体字排印《学报》。
7、作为《汉语史学报》的主编和编委,能谈一谈您在审读文稿时的感受吗?个人偏好怎样的文章?
我们看到高质量的文章会很高兴,非常欣赏。这些文章或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利用前沿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利用梵汉对勘、平行文本、同经异译等进行汉译佛经语言研究;或在研究材料上有新意,近年来,汉语史研究越来越注重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比如使用新的出土文献等。我们欢迎符合本刊宗旨,能结合汉语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文章。当然,关于理论和方法探究的文章也很好,但是要言之有物,能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有新发现和新见解。
方一新教授为《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五辑写的“编者的话”
8、对这些年来《汉语史学报》的编辑工作有什么感想?展望未来,有何期望?
从创刊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学报》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得到了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我们要感谢各位作者的来稿,不管是知名专家、中青年学者,还是在读的年轻学生,他们的不断来稿,是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也要感谢审稿把关的匿名专家,《学报》很早便采用双向匿名的评审方式,审稿专家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精力,对我们帮助巨大;同时要感谢汉语史研究中心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帮助,尤其是姚永铭、真大成、王诚、刘芳诸位,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使我们的刊物能够稳步提升;还要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学报》一直以来都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很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和编辑团队的付出。
我们一直提倡和鼓励研究方向前沿、研究方法创新,具有古今沟通研究价值的文章,欢迎各位作者多多赐稿。最近几年,《学报》都是由我们和汪维辉老师轮流做执行主编,近期真大成老师也加入进来。我们也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学报》的主编能年轻化,顺利实现新老交接,将接力棒交到更年轻的老师手中。年轻老师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报》会越办越好。
从2022年6月1日起,《汉语史学报》正式启用网络采编系统
致谢
感谢王云路老师和方一新老师接受我们的线上采访。
同时感谢《汉语史学报》编辑部王诚老师和刘芳老师提供的相关材料。
部分资料参考自往期《汉语史学报》和“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