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现身说法,启迪同侪 ——喜读《却顾所来径:汉语史青年学者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2-11-23浏览次数:83


  董志翘   孙咏芳

学术精神的传承、治学经验的传递是学术传承中的重要一环。传统小学家潜心问学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散见于史传、往来书信、日记、序跋,近代以来,学术巨擘的治学经历和经验则通过更多专门的传记、纪念文章、访谈录可详知。杨树达先生自言:“树达近年研讨文字之学,于许书不肯过信,亦不欲轻诋,可信者信之,疑而不能决者阙之。其有订正许说者,必于故书雅记广求征证,确见其不然,然后言之。若单文孤证,则姑以为假定,不敢视为定论也。”(《积微居小学述林·答人论文字学书》)洪诚先生“年轻时适逢国难,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也手不释卷,卷帙浩繁的《周礼正义》点读过六遍……”(《洪诚文集·陆宗达序》)王力先生曾有《我的治学经验》,畅谈了语言研究与交叉学科的关系,并谈及直至耄耋之年仍在分秒必争地发奋工作(《国文常识讲话》)。郭在贻先生《我的读书生活》讲述了在十年动乱期间如何排除干扰,一心向学。(《文史知识》1988年第9期)裘锡圭先生曾谈及“治学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对己严格,对人公平”(《裘锡圭学术文集·杂著卷》)……此类访谈记载,莫不给后辈学者以治学经验和方法上的启发、精神上的感染和鼓舞。相对而言,在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访谈基础上编集而成的《却顾所来径:汉语史青年学者访谈录》,却是一次富有创意的新尝试,这一访谈录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访谈的对象,是优秀的青年学者,是当下汉语史研究领域年轻的中坚力量群体。

以往的访谈对象,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学者,这些大学者的成长背景与当下的年轻学者迥异,受教育经历不同,知识结构、学术功底和学术修养存在显著差异。许多老一辈学者既有扎实的古籍基础,又有开阔的视野。如,章太炎先生博通经史,又广泛涉猎西方语言学、哲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黄季刚先生熟知经史,精通诗词歌赋;赵元任先生知识广博,又通晓多门语言。然而,当今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年轻学者,绝大多数都是进入大学中文系/文学院之后,才真正开始接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等相关课程,而真正入门汉语史研究则通常在硕博研究生学习阶段。如何提高古书阅读能力、补上材料积累不足的短板,是年轻的汉语史研究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再者,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新的时代,汉语史研究领域也有新的材料、理论、方法,面临新的研究任务和要求,如何掌握新材料、理论和方法,跟上新时期汉语史研究的前沿步伐,这是刚入门的汉语史研究者面临的重要功课。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组织的访谈以青年学者群体作为对象,意义就格外突出。书中采访的这15位学者出生于1970—1983年间,教育背景与如今高校青年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大致相似,对于当下初入门的求学者的甘苦有更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讲述求学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经验教训,成长过程中受影响较大的著作和所受的培养经历,可以为初入门的硕博研究生们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术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比如,谷峰博士从发表论文、研究课题、研修学习等多个方面,细致具体地介绍了自己从一名中文系本科生到留校任教,从发表第一篇论文到主持多个课题的学术成长历程,即使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仍不放松对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要求,给自己制定了理论、外语、编程技术等方面的学习计划;为了做好汉译佛典语言研究工作,姜南博士通宵达旦地努力,克服了梵语障碍、汉文佛典卷帙浩繁、很少前人成果可供借鉴等重重困难。因此,分享这些青年学者们从学术新人到成为各汉语史领域的佼佼者的历程,不仅对于硕博研究生学习汉语史知识和提高科研能力具有参考借鉴价值,他们学而不厌的态度,不怕困难、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也能让年轻的硕博研究生在精神上受到激励。

第二,访谈的领域,涉及汉语史的多个方面,可为从事汉语史研究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汉语史的研究,涉及汉语词汇史、语法史、音韵史等多个方面。书中访谈的青年学者有的主要从事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有的主要从事汉译佛经语言研究,有的主要从事敦煌文献语言文字研究,有的主要从事近代汉字研究,研究领域遍及汉语词汇史、汉语历史语法学、历史语义学、汉语语音史等各个分支,涵盖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各个汉语史阶段。这些青年学者进入汉语史学术研究领域时,恰逢汉语史研究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十几二十年的耕耘,都已经成长为他们所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比如,董秀芳博士耕耘于汉语词汇双音化课题,梁银峰博士致力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等等,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都有力地推动了这些课题的进展。可以说,其中部分学者的学术成长历程,也是一些汉语史重要研究课题的发展历程之缩影,他们目前所从事的研究,以及将来的科研规划,也是汉语史不同研究领域当下的热点和前沿方向之一。

诚如郑伟博士所言:“中国境内语言现状和历史的研究牵涉了很多材料、方法和理论。每个人一辈子能做的都可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通过展示不同研究领域的汉语史学者的成长历程,可以扩展初入汉语史研究大门的硕博研究生的知识面,了解汉语史不同方面的前沿动态,开阔视野。同时,对于有意于某一具体领域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学到学习方法和成长经验。比如,顾满林博士详细介绍了对自身从事汉文佛典语言研究影响较大的学者、书籍和课程;张定博士讲述求学过程中受到的教学指导和学术训练,学习过的重要书目和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建议学生们初涉汉语历史句法学领域时,先熟悉上古至近代汉语语法史的概貌,然后细读一些专题;郑贤章博士分享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训练等等,都是具体、可效法的宝贵经验。

青年学者求学过程中受到过许多著名学者的教诲,而这些著名学者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则因高龄不再指导学生,有的虽仍在教学一线,但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也无缘得到面谈和受指导的机会。这些青年学者们把自己所受到的指导和训练方式分享给广大硕博研究生们,也是对大师教诲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传承。

第三,访谈的内容,始终围绕初入汉语史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热切关注的具体问题。

当下的年轻学者,尤其是初入汉语史研究领域的硕博研究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既带着对学术的憧憬,也带着压力和迷茫。访谈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年轻学者们的心理状态和迫切需求,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比如,如何选题、撰写论文和投稿,如何进行学术训练、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等等。

虽然学术兴趣和具体的研究课题有异,但对于这些具体问题,青年学者们的解答却有较大的一致性。硕博研究生等青年学者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论文写作并发表出来,那么,首先应该提高阅读文献的能力,做好材料积累工作,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多读名家论著,密切关注学术动态,把握学术发展趋势,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灵感之后,先做文献综述,在确定一个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勤于动笔。写作论文时,可以从模仿大学者的经典论文开始,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论证观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论文写好后多读多改,向前辈、师友请教,不断打磨。这些训练,是提高学术能力的重要方式。重视学术规范,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则是作为学术研究者的重要修养。学术之路是漫长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取得学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汉语史学科更是一门注重积累的学科。如何确定中长期的研究对象,如何扩展研究领域,实际上问的是如何才能在这个职业道路上长远发展的问题。无论当前从事的是汉语史哪个领域的研究,都要尽可能地拓宽视野,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多掌握一些材料、理论和语言,如此,研究之路才能走得更深、更广。

当下的博士研究生普遍面临着科研压力、就业困难,青年教师则面临考核、晋升压力,其实受访的许多学者们也都曾遇到过这些问题,这是个人成长路上必然要经历的。面对这些压力和危机,坚定专业信心,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精进学术,才能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受访的学者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对一路走来的得失的感悟,不仅是对于汉语史研究者,对于其它领域的年轻学者也有启发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汉语史”研究是“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学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学术中的最基础的学科,它伴随着汉语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前进。近年来,中央大力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策、学科设置、高校招生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汉语史的研究也必将会有更大更深入的发展,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其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界和出版界在启迪、引领等层面的基础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比如说汉语史研究该怎样开展,学界现在的研究动态如何,具体研究方向当有哪些、入门途径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亟待一一解决。而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组织的这次访谈,问题设置得很全面,青年学者们都现身说法,给青年学子架起了一座了解汉语史研究的桥梁,给社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汉语史研究的窗口。因此这一系列的访谈在网络上一经传播,便在汉语史学界甚至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确是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研究机构的效仿,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对当代优秀语言学学者访谈的热潮。如今,中西书局以敏锐的学术眼光,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却顾所来径:汉语史青年学者访谈录》,此书的出版一定会在启迪、引领青年学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董志翘: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孙咏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刊于《图书馆报》2022923日第616期,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