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十四五”重大项目立项

发布时间:2023-02-25浏览次数:82


日前,浙江大学文学院真大成教授主持的《汉文佛经字词关系综合研究及〈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编纂》、中山大学中文系田炜教授主持的《基于先秦、秦、汉出土文献的汉语字词关系综合研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磊教授主持的《手写纸本文献汉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获批为202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在“十四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汉语字词关系史的建构与综合研究,主要利用出土文献,并结合相关传世文献,调查并掌握多时段多类型历史文献用字的基本事实、总体情况和突出特点,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探索影响或决定字词对应关系变化的动因与机制,遵循历史形音义综合考察的理路探讨汉字与汉语词汇、语音、语法及社会文化等要素交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建构通贯的汉语字词关系史。

在上述主攻方向下设立《汉文佛经字词关系综合研究及〈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编纂》《基于先秦、秦、汉出土文献的汉语字词关系综合研究》《手写纸本文献汉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三个重大项目。

《汉文佛经字词关系综合研究及〈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编纂》重点测查整理汉文佛经中各类用字资料,分类汇纂,编成工具书,以期为汉文佛经字词关系综合研究提供比较详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汉文佛经用字的面貌和特点,呈现汉文佛经字词关系的基本情况,探究汉文佛经字词关系变化的机制和原因。

唐五代佛经音义对佛经词语的用字形式作了详实记录,对于考察佛经字词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项目拟以用字为中心对唐五代佛经音义(含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绍兴重雕大藏音》等)开展研究,汇辑唐五代佛经音义所记录的用字形式,尽可能列举写本佛经与早期刻本佛经的相关用字实例,并加以考辨,最后编纂一部融资料和研究为一体的《唐五代佛经音义用字字典》,同时围绕佛经用字对唐五代佛经音义开展专题研究。

《基于先秦、秦、汉出土文献的汉语字词关系综合研究》着重分析出土先秦、秦、汉文献中能够反映字词关系的各种材料和现象,并归纳总结其中的特点,剖析其原因。同时也会注意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关系,即取出土先秦、秦、汉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充分的对照研究,力求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项目对出土先秦、秦、汉文献字词关系的考察包括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共时考察将从地域、国别、底本来源与传抄流传等不同角度对字词关系的异同进行比较。历时分析既考察出土先秦、秦、汉文献字词关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情况,也将把这些出土文献中的字词关系与后世材料作比较,探讨其中的异同,揭示出不同材料字词关系的区别性特征。

《手写纸本文献汉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立足于汉魏-五代的手写纸本文献,搭建手写纸本文献资源库平台,以此为基础对写本文献字形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对写本中的常用字与特殊用字(如同形字、讹误字、通假字、新出字等)开展研究,根据有纪年的写本文献,梳理从魏晋至明清字际关系的演变,比较写本与石刻、刻本用字的差异,摸清隋唐五代以迄明清时期写本文献新出字的基本存量并进行考释,总结汉字发展规律对写本新出字、同形字、讹误字的内在影响,并注重将相关结论应用到古籍整理、辞书编纂与修订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