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多位研究生荣获浙江大学第八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3-03-30浏览次数:251

近日,浙江大学第八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布。按照《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浙大发社科〔20174号)规定,经个人申报、学院(系)推荐、专家评审、现场答辩和网上公示,共有30项成果获得浙江大学第八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5项。

中心博士生吴昌政的论文《敦煌写本S.2506V等〈失名史书〉疑难草书校释》(汪维辉教授指导)荣获研究生特等奖,硕士生杨凯琳的论文《〈红楼梦〉中的“日”与“天”研究》(汪维辉教授指导)、鲁亚虹的论文《音义相近的词是如何混用的?——以戴和带为例》(汪维辉教授指导)、俞晨烨的论文《古注中词义和语境义的区分与词典义项的编写——以〈淮南子注〉为例》(王云路教授指导)荣获本科生二等奖汪维辉教授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

作者简介:

吴昌政,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21级博士生,师从汪维辉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和训诂学。

成果简介:

文章利用辨析字形、揣摩文意、审察文例等方法,综合运用相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敦煌写本S.2506V等《失名史书》中的八个疑难草书字形作了全新释读,辨正了既往研究中的疏失,提炼了校释此类草书字形时应当关注的问题,对该写本及敦煌草书文献的整理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文献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也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杨凯琳,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22级硕士生,师从王云路教授。

成果简介: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日”和“天”在《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中使用情况的差异及其原因,基本勾勒出“天”类时间词的历时演变轨迹,并进一步探讨了方言和语体在“日→天”这一替换过程中的表现及作用,对常用词演变研究和《红楼梦》词汇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指导老师:汪维辉教授)


作者简介:

鲁亚虹,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汪维辉教授。

成果简介:

文章突破了已有研究基本为“规范”服务的局限,探讨了“戴”和“带”这两个最初音义有别的词后来是如何发生混用的,包括在哪些意义上发生了混用、混用的原因是什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为同类个案的研究提供借鉴。(指导老师:汪维辉教授)


作者简介:

俞晨烨,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大星副教授。

成果简介:

文章以《淮南子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注中词义和语境义的定义、类型、区分方法以及与词典义项编写的关系;并以《汉语大词典》为例,举例说明对《淮南子注》语境义的误用以及修订方法。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词义和语境义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辞书编纂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汉语大词典》修订具有实际意义。(指导老师:王云路教授)

据悉,在本届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浙江大学文学院共有五项成果获奖,除以上四项,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孙晓雪的一作论文 (Non-)compositionality and Complexity: A Crosslinguistic Investigation荣获研究生二等奖。

祝贺各位获奖同学及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