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研究所2022年度研究生论文报告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2-06-25浏览次数:45


 2022624日,汉语言研究所2022年度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900室举行,方一新、汪维辉、池昌海、彭利贞、陈东辉、真大成、史文磊、罗天华、边田钢等老师及本硕博同学共四十余人参与了本次报告会。

论文报告会现场

本次报告会共报告论文13篇,分四场进行,设置报告人陈述、同学点评和教师提问点评三个环节。参会论文既涉及文字学、训诂学等传统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研究,又有针对“动宾+宾”结构的个案研究,针对时制模型、光杆名词有定性的理论探索,还有对汉语方言语音、语法的讨论以及汉韩对比研究。参会同学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点评同学评析了论文得失,各位老师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硕士生方面,陈思捷《语言接触: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VO1]+O2)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因——以出席、列席、缺席为例》全面考察了“X 席”系列词的来源及其及物化过程,指出语言接触是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形成的重要动因。马沛萱《从趋向到将行——陕西大荔话的将行体助词“吤”》分析了大荔话将行体助词“吤”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功能,指出“吤”要求前面的成分必须具有[+动态性],同时不具备明确的时间终结点,认为“吤”由趋向补语“去”和语气助词“呀”合音后语法化而来,与大荔话中动作事件的表达类型密切相关,并未遵循从完成体演化而来的普遍路径。屈美辰《张家界方言的情态动词“得”》将张家界方言的情态动词“得”判定为否定极性词,表示认识情态的最低量级的[可能],认为它发展出[可能]义符合情态语义演变的类型学共性,进而提出张家界方言情态标记所表达的语义系统只有高、低两种量级,而普通话分高、中、低三级,在对译时容易发生量级的“错配”。

 21级博士生吴昌政报告

博士生方面,吴昌政《敦煌写本S.2506V<失名史书>疑难草书校释》对目前仍可商榷的七个疑难草书字形进行考辨,认为在校释此类文献中的草书字形时,字形与文例相结合仍是可资利用并应当贯彻的重要方法。杜芊《甘肃文县方言阳平调音高特征及变异研究》基于前人对文县方言阳平调的描写的分歧,用声学实验考察了阳平调的音高特征,研究发现阳平调是一种不以调型曲拱作为对立的声调,调位特征是“低”,内部有多种变体,这些不同的语音表现正是前人研究分歧的来源。同时,阳平调变体具有年龄、空间差异,低升调是其原始形式,通过调头与调尾的不断调节变化,发展出其它调型。

报告会从上午900开始到下午1550结束,取得了圆满成功。

经过各位老师的充分讨论和商议,汉语言研究所2022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获奖名单如下:

硕士生组

一等奖:陈思捷、马沛萱、屈美辰

二等奖:成   佳、刘    敏

博士生组

一等奖:吴昌政、杜    芊

二等奖:邓舒文、蔺    伟、马艺萌、孙晓雪、许    钊、杨    城

优秀点评奖:丁   青、刘泽鑫、章才闯、张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