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敦煌文献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1浏览次数:69

作者:周志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敦煌学发轫于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最初主要研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100多年来,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敦煌文献语言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以往研究范围大多局限于变文等通俗文学作品,成果大多散见于期刊或专著,文献校读与字词训释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欠缺。在此背景下,编纂一部集大成性质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显得尤为需要和迫切。

202212月,由张涌泉等主编,耗时20多年编纂而成的《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笔者通读了这部550万字的巨著,深感《大词典》对于全面推进敦煌文献语言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展示敦煌文献语言全貌

  《大词典》最大的特点是集大成,可谓全方位展示了敦煌文献语言文字的面貌。所谓“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收集的文献非常齐全。敦煌写卷总数约7万件,其中佛教文献占了绝大多数,此外还有数量繁多的通俗文学作品、道经、通俗辞书以及籍帐、契约、愿文、书仪等社会经济文献。此前的敦煌文献字词考释论著主要关注变文、歌辞、王梵志诗等通俗文学作品,而对数量更为庞大的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佛教文献、道教文献却很少措意,对一些颇有实用价值的通俗辞书也很少问津。《大词典》收集的文献涉及所有敦煌文献及吐鲁番文书,这就使读者有可能获睹敦煌吐鲁番文献语言的全貌。如“对”有报应、恶报、祸患义,从道教文献里,可以看到与“对”相关的“报对”“恶对”“考对”“苦对”“宿对”“重对”等词语;“社”是敦煌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社会组织,从社邑文书里,可以看到与“社”相关的“社格”“社官”“社户”“社老”“社人”“社僧”“社司”“社条”“社邑”“社斋”“社长”“社众”“社子”“社子僧”“法社”“巷社”“义社”“坐社”等词语;“芳”有香美芳洁义,常用在名词性语素前,敬称人及其相关的事物,从书仪等文献里,可以看到表示“敬称对方来信”的文化词语就有“芳苻(符)”“芳函”“芳翰”“芳诲”“芳及”“芳缄”“芳示”“芳书”“芳问”等。以上词语或通行辞书不载,或意义与传世文献有别。

  二是收集的字词条目非常齐全。此前收词最为丰富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凡条目1526个,字数40万字”,《大词典》“收录条目21800余条”,总字数550万字。两相比较,后者是真正的“洋洋大观”。另外,此前的论著比较注重俗字、疑难字,《大词典》则 “汇集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而以语词为主”。字词并重,而以语词为主,凸显了《大词典》的词典属性。例如,《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无“单”条,《大词典》收了,解释说:“薄。谦辞。伯3691号《新集吉凶书仪·局席罢散谢》:‘厶乙贫居,至乖祗待,空持薄酌,虚降单筵……’按:‘单’用为谦辞,每与名词性语素构组成词,如本句及下举各例中的单酒、单礼、单盘、单信、单馔、单酌。”“单”字这种用法以及下文所收“单酒”(薄酒)、“单礼”(薄礼)、“单盘”(单薄的祭盘)、“单信”(薄礼)、“单馔”(微薄的食物)、“单酌”(犹言“薄酒”)等6个词语均不见于白维国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也不见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征求意见本。再如《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收有“东西毛”条,释为“死的讳称”;《大词典》除了“东西毛”,还收了“东西不平善”“东西不善”“东西不在”“东西无”,都解释为“契约套语。‘死亡’的委婉语”,这些词语《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征求意见本也都不收。

  三是收集的前人成果非常齐全。前贤时彦有关敦煌文献语言考释论著汗牛充栋,难以胜计,搜集起来颇费力气;各家观点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辨识起来也相当困难。编者悉心搜罗,精心梳理,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故《大词典》是百年间敦煌吐鲁番文献字词考释成果的大汇编。《大词典》不是简单的汇总成说,而是融入了大量编者自己的新材料、新思考、新观点。如“信”有礼物义,《敦煌文献语言词典》仅举《伍子胥变文》2例,《大词典》则增至7例,说明“‘信’字此义在敦煌文献中极为普遍”。“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为“大数名”,此义辞书多已收释,《大词典》则关注“姟”同“孩”这种特殊用法,指出小孩可以从子作“孩”,亦不妨从女作“姟”,“姟”与指称“大数”的“姟”为同形异字。“违裕”,《汉语大词典》释为“犹违豫(帝王有病的讳称)”,《大词典》则根据敦煌文献用于普通人的实际用法,释为“同‘违豫’。生病的婉辞。‘裕’通‘豫’”。“轰盆打甑”,项楚《敦煌变文选注》注为“打碎盆甑。‘轰’形容盆甑的巨响”,《大词典》则指出“轰”应为动词,当读作“揈”,《集韵·耕韵》:“揈,击也。”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手稿 作者/供图

《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彩页 作者/供图

  许多疑难字词释义精当

  释义是辞书的灵魂,也是衡量辞书质量的重要标志。《大词典》在释义方面用力甚勤,创获很多,其中最具学术价值的当是考释了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大量疑难字词,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训释。下面分俗字和词语各举数例。先看俗字。

  “”,《汉语大字典》:“同‘緇’。《字汇补·糸部》:‘,同緇。’一说‘’的讹字。《康熙字典·糸部》:‘,按字形,当即字之讹。’”“”字列二说,无例证,殊难裁择。《大词典》释为“同‘緇’”,举斯6631号背《辞父母赞》“今欲请师剃发,脱俗被(披)”等3例,按语说:可洪《音义》第29册《广弘明集》第15卷音义:“素,上音緇,黑也;又音留,误。”附按说:考“留”旁上部篆文隶变作双口乃汉代以来俗书通例,而“甾”旁上部篆文很难演变作双口的写法,故从字形演变的角度而言,“”确应为“”字俗写。但由于“甾”字较为生僻,受形近的常用字“(留)”旁的影响,故“甾”旁多有讹变作“”形……故“緇”字讹变作“”也是完全可能的。相反,“”字《广韵·尤韵》释为“绮别名”,为生僻字,故“”用作“”俗字的可能性极低。《康熙字典》编者不达于此,仅据字形着眼,臆断“”为“”字,断不可从。本条利用敦煌文献弄清楚了“”的音和义以及字形变化轨迹。

  “嚬”,《汉语大字典》:“①笑貌。《广韵·真韵》:‘嚬,笑也。’《集韵·真韵》:‘嚬,笑皃。’②同‘颦’。皱眉头(表示忧愁或愁闷)。《正字通·口部》:‘嚬,眉蹙也。’……”《大词典》释为“同‘颦’”,举伯2555号《诗文集·娥眉怨》“孤坐正含嚬,娇莺啼向人”等4例,按语说:“嚬”为“颦”后起形声俗字……文献中“嚬”皆用同“颦”,指皱眉,表示忧愁不乐,未见有表“笑”义者。《广韵》《集韵》所释“笑也”“笑貌”,或因“嚬笑”为词、连读为训所致。“嚬笑”为类义复词,指皱眉和欢笑,谓时忧时喜。《汉语大字典》据两书所释而于“嚬”下专设“笑貌”之义,不妥。本条匡正古今辞书疏失,是。

  “”,《汉语大字典》:“liǎnɡ草名。《集韵·养韵》:‘,艸名。’”《大词典》释为“同‘兩’”,举敦研256号《佛经》“昔有人妇,大妇有子,小妇任身”等3例,按语说:可洪《音义》第拾叁册《中本起经》下卷音义:“斤,力掌反,正作兩。”“艹”形部件俗书作“”,“”大约是“兩”字俗写“”楷正并赘增笔画的结果。又附按说:《集韵·养韵》里养切:“,艸名。”作为草名的“”古书未见实际用例,颇疑此“”实亦即“兩”的讹俗字;《集韵》编者以其从草,遂臆释作“艸名”,其实误。本条纠正了《集韵》《汉语大字典》等的释义错误。

  “辢”,《大词典》:“同‘辣’。斯2071号《切韵笺注·末韵》:‘辢,辛辢。’斯76号《食疗本草》‘榆荚’:‘其子可作酱,食之甚香,然稍辛辢。’……”按语说:“辢”与“辣”皆未见于《说文》。《高丽藏》本玄应《音义》卷十八《随相论》音义:“三辢,芦葛反,《通俗文》:辛甚曰辢,江南言辢,中国言辛。论文作剌,乖戾也,剌非字体也。”又同书卷八《解节经》音义:“辛辢,力达反,《通俗文》:辛甚曰辢。经文作剌,非体也。”似乎汉末服虔撰《通俗文》已见“辢”字。但玄应所见陈真谛译《解节经》《随相论》“辢”字原本皆作“剌”,“剌”疑即“辢”的古字,后因“辛剌”习语,受“辛”字影响,故“剌”类化换旁作“辢”。本条讨论字形演变情况,认为辢(辣)”古作“剌”,很有新意。

  再看词语。

  “抚尘”,《汉语大词典》释为“儿童游戏之一。聚沙之类。借指少年交好”,《大词典》则释为“童子之戏,玩泥巴,借指少年时代”,举斯4642号《文样·李十一父》:“与李公早岁相知,抚尘交好”及斯529号背《失名行记》:“抚尘之岁,超异党伦”等例。又,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六梁国师草堂寺智者释慧约传:“抚尘之岁,有异凡童,惟聚沙为佛塔,叠石为高座。七岁便求入学。”明杨慎《俗言·抚尘》:“抚尘,谓童子之戏,若佛书所谓聚沙也。”按语说:“聚沙为佛塔,叠石为高座”不过是慧约“抚尘之岁”喜爱的游戏之一,但不能据以坐实为“抚尘”就是“聚沙”。很明显,“玩泥巴,借指少年时代”比“聚沙之类。借指少年交好”更加准确,古今误训由此得到纠正。

  “祸酷”,《汉语大词典》释为“重大的祸害”举晋庾阐《檄石虎文》“含胆饮血,离其祸酷”1例。《大词典》释为“灾难,祸患”,举伯3772号背《斋琬文·儿女幼稚父母俱亡》“祸酷上延,慈颜永背”等3例。按语说:“酷”有灾祸义,如《魏书·崔浩传》末史臣曰:“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魏书·释老志》:“未几,天下丧乱,加以河阴之酷,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故“祸酷”是同义复词,或释作“重大的祸害”,不确。

  “奖异”,《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义项②释为“以为卓异而赏识”,举宋文天祥《杜架阁》诗序“予嘉其有志,颇奖异之”1例。《大词典》则释为“赏识,特别优待。近义连文”,举伯4092号《新集杂别纸》“岂谓曲示佳篇,过形奖异,重沓佩戴,不任下情”等3例。又“眷异”,《汉语大词典》释为“殊遇;特殊的恩宠和眷顾”,《大词典》则释为“眷顾,特殊恩宠。近义连文”。“异”有“特别的关爱”义,与“奖”“眷”等近义连用。《汉语大词典》以“卓异”“特殊”等释之,有望文生训之嫌。

  “通旧”,《汉语大词典》释为“与故旧交往”,举唐李商隐《祭韩氏老姑文》“某等诚深通旧,情协先亲,始自童子,至于成人”1例。《大词典》则释为“故交,世交”,举伯4093号《甘棠集·上白令公充学士状》等敦煌文献3例,并加按语:《荀子·礼论》“动通国”杨倞注:“通国,谓通好之国也。”“通旧”之“通”犹“通家”之“通”,“通旧”谓通好古旧……或释作“与故旧交往”,不确。“诚深通旧,情协先亲”之“通旧”与“先亲”对举,是名词,不是动词,《大词典》解释后出转精。

  以上各例,《大词典》或抉发古义,或订正旧说,见解新颖,结论可信。这种例子全书相当多,如果用“释义精确,多有发明”来评价《大词典》的释义,可谓至当。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作者/供图

《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修改稿(局部) 作者/供图

  创新体例提升词典质量

  《大词典》还有一个特点是体例创新。创新词典编写体例,一方面使《大词典》独具特色,另一方面也为提升《大词典》质量提供了保障。张涌泉认为:“作为一部500多万字的大型学术词典,该书在收词、释义、引证、按语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编写体例方面的尝试和创新,其中包括:创建字词群;运用三重证据法;引用第一手资料;回答‘为什么’。”并做了详细的归纳和介绍。这里仅就资料可靠、建字词群、使用按语三点谈些看法。

  一是使用第一手资料,语料可靠。

  “凡例”说:“引用敦煌吐鲁番文献资料一律根据原卷(据影印本、缩微胶卷或彩色照片),标明卷号、书名及篇名。”不同于以往的辞书及相关研究著作,《大词典》每条引文都直接据写本原文引录,而不是据后人的整理本转引,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词目和例句文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语料是否真实可靠正是制约辞书质量的重要因素。

  比如,敦煌文献有“”字,斯2165号有“青峰山戒肉偈”“先洞山辞亲偈”,卷背又引“真觉”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僧贫道不贫。”《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宝藏》及《英藏敦煌文献》皆录作“祖”。《大词典》则释为“和上”二字的合文,并加按语:上揭偈铭标题中的“”底卷皆作“”形,录作“祖”,误;比较同卷“祖师偈”的“祖”原卷作“”,可证;伯3360号有“龙牙和尚偈”,又有“真觉和尚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僧贫道不贫”,可以比勘。

  此例以底卷为依据,再结合其他佐证,结论自然更加可信。《大词典》除了直接引用写本原卷之外,还通过利用异本比勘、高清图版照片、传世文献古刻本等手段,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异体字、通借字、异形词按群系联,便于比较互勘。

  敦煌吐鲁番文献多俗字、通假字、异形词。如果按照部首、音序或笔画编排,它们往往不大可能同时共现,不利于彼此比较互勘;《大词典》采取按群系联的办法,就可以收到融会贯通之效。请看这组通假字。

  【差】 ①奇异。俄弗96号《双恩记》:“差罗异绣,尽雄藩朝贡之仪;瑞锦音(香?)绫,皆大郡谢恩之礼。”……按:《集韵·禡韵》楚嫁切:“差,异也。” ②丑陋,难看。伯3048号《丑女缘起》:“世间丑陋,生于贫下。前生修甚因缘,今世形容转差?”……【乍】通“差”。丑陋,难看。斯2114号《丑女金刚缘》:“世间丑陋,生于贫下,前世修甚因缘,今世形容转乍。”又云:“争那就中容貌乍,交奴耻见国朝臣。”……【】通“差”。奇异。斯4128号《太子成道变文》:“太子、大王,鸾驾全仗而行,近到迦毗罗城,早有一场异。”伯2299号《太子成道经》:“九龙洒水早是,千轮足下有瑞莲开。”……【】同“衩”。“衩”通“差”。奇异。斯2682号背《太子成道经》:“释迦慈父降生来,还从右胁出身胎。九龙洒水[]是杈,千轮足下瑞莲开。”……【扠】通“差”。奇异。斯548号背《太子成道经》:“释迦慈父降生来,还从右胁出身胎。九龙洒水早是扠,千轮足下有瑞莲开。”【杈】通“差”。奇异。伯2924号背《太子成道经》:“释迦慈父降生来,还从右胁出身胎。九龙洒水[]是杈,千轮足下有瑞莲开。”参上二条。【刹】疑通“差”。奇异。斯3872号《维摩诘经讲经文》:“到处行方便,头头尽化情。心无刹异事,意即为众生。”按:“刹”盖通“差”,“差异”乃同义复词,谓奇异、反常。【裁】通“差”。奇异。俄弗101号《维摩诘经讲经文》:“裁罗异锦作衣裳,只要庄严不净物。”按:“裁”与“异”对文同义。【搓】通“差”。奇异。俄弗101号《维摩诘经讲经文》:“库藏有搓罗异锦,香厨修(羞)品味之喰(餐)。”按:句中“搓”与“异”对文同义。

  “差”有奇异、丑陋义,在敦煌文献中还可以用“乍”等8个文字来记录。把这些通假字都附在正字之下,既使读者对不同书写形式一目了然,同时还为准确推求词义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是使用按语,交代来龙去脉。

  张永言、董志翘《〈唐五代语言词典〉读后》一文指出:“一部好的词典,释义不应局限于平面的描写,而应从词汇史的角度说清词义的来龙去脉。”作为一部学术型词典,《大词典》除了解决“是什么”,还力求回答“为什么”,并通过“按语”来实现。例如,“项”(tún xiànɡ)条:“同‘屯项’。防护颈项的铠甲,常与兜鍪连为一体。‘’同‘’,为‘屯’之增旁俗字。伯2609号《俗务要名林·戎仗部》:‘项,上徒本反,下红讲反。’”“项”一词只见于《俗务要名林》,且只有注音。《大词典》拈出了正字、解释了词义,还简要说明了字形演变关系。但是从更高的要求看,防护颈项的铠甲为什么叫“屯项”,“屯”为什么写成了“”,最好也能说清楚。请看以下按语:“”又是“”字俗书,“”则系“屯”之涉义增旁俗字(因铠甲属衣类,故增衣旁)。其字音“徒本反”,与“屯”(徒浑反)仅调有上平之异,或为方言音变。“屯”可指屯聚、守卫。《左传·哀公元年》“夫屯昼夜九日”陆德明释文:“屯,守也。”“屯项”即护项,作“颈铠”之称,乃因其职用而得名。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五释转明:“及枭起逆,诸军并着屯项、袹頞,如其相焉。”“袹頞”即“抹额”,“屯项、袹頞”为类义连言。又《南华真经·说剑》“曼胡之缨”成玄英疏:“谓屯项、抹额也。”《续高僧传》的“屯项”可洪《音义》卷二八引作“项”,释云:“上徒魂反,聚也,宜作囤字呼,项铠也,甲属也。”“”即“屯”之俗写,可洪释“屯项”为“项铠”,甚是。文献中,“屯”或受下字“项”影响而类化增旁作“顿项”,如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三:“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项。”明唐顺之《武编前集》卷六:“铁盔、脑盖重七斤,顿项、护心铁、护胁重五斤。”《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头盔斜掩耳,顿项半兜腮。”皆其例。“屯项”文献中又称“固项”“护项”,宋朱辅《溪蛮丛笑》“固项”条:“朱漆牛皮以护头颈,名固项。”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志苗”条:“固脰以兽皮曰护项。”“屯项”“固项”“护项”皆谓保护颈项,“屯”“固”“护”皆取其保护、护卫之义。上引《武经总要前集》中不仅称首铠有“兜鍪、顿项”,而且还附有二者相连成套的插图(图略)。

  这条按语很有代表性,文字长,有图片,把与“屯项”有关的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可以说,《大词典》的按语是该书学术性、创新性最集中的体现。

  总之,《大词典》不仅为解读敦煌文献语言文字提供了极大便利,也必将为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世界。我认为,敦煌学的重镇或主阵地应该永远在中国。《大词典》的面世,更加增强了我们这方面的自信。

  (作者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关键词:敦煌文献;语言研究

转载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云华(报纸) 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