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研读会2023年第四期

发布时间:2023-11-23浏览次数:25



题目一:佛经与中土作品的相互影响——以“长衣”“长物”等词语为例

主讲:方一新

题目二:名量词“轮”的来源与语法化历程

主讲:卢鹭

时间:1129日(周三)18:30

地点: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1111教室


摘要一

佛经与中土作品的相互影响——以“长衣”“长物”等词语为例

我国的佛经汉译,肇始于东汉,著名译师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安玄和康孟详等人。由此而降,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译师的汉语水平大大提高,试看三国吴康僧会翻译的《六度集经》、西晋竺法护的不少译经,以及东晋十六国鸠摩罗什和南北朝一些名家的译经,即可明了。在研读早期译经时,不难发现,这些译经与文人作品的双向互动,相互影响,这里拟以“长衣”“长物”等相关词语为例,酌作考索,以窥豹一斑。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八:“尔时世尊遍行诸房,至难陀房中,见其房内多畜衣物。”后面记载世尊与难陀的对话,世尊对难陀积攒的大量衣物有“此衣太多”、“此衣故多”和“此衣犹多”的评价,并告诫难陀:“汝今多欲难满,广求衣物,积畜余长,此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长养善法。云何畜长衣受用?”由这类译经材料,可以略窥“长衣”一词的含义。


摘要二

名量词“轮”的来源与语法化历程

称量圆形事物的名量词“轮”兴起于隋唐五代,多见于唐诗,在现代汉语中大多用以称量日、月。“轮”的这一用法起源于南北朝以来的汉译佛经中用“日轮”“月轮”翻译sūrya-maṇḍalacandra-maṇḍala,这一新生词汇迅速被当时的文人吸收,“轮”成为日月的别称,并进一步由名词语法化为量词。“轮”作为日月的量词成熟于中唐,进而在汉语(尤其是书面语)中沿用至今。由于“轮”是由梵语maṇḍala对译而来、在汉语中经过语法化而形成的一个拷贝型量词,其来源导致的语义滞留使得“轮”绝大多数用例限制于称量日月,而极少扩散到称量其他圆形事物。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