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及复旦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历史语言学高端论坛(2024)暨第二届近代汉语与官话方言音韵史研究工作坊”于2024年4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中心汪维辉、庄初升和真大成教授应邀参会。汪维辉、庄初升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包弹”补说》《从传教士文献看19世纪中叶上海话声母的几个问题》的大会报告,真大成教授主持大会报告并宣读论文《〈百喻经〉中几个词汇语法成分的辨析——兼谈〈百喻经〉的语言性质》。
汪维辉教授《“包弹”补说》指出“包弹”及其各种异写的“真身”是“驳弹”,这本来是个内部结构和理据都很清楚的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故可倒言为“弹驳”(魏晋时已见);宋金以后由于入声舒化,“驳”在北系官话中读作了萧豪韵,人们就听音为字,写作“保”“包”“褒”等,本字逐渐迷失了。口语词由于“音转字变”会变得异写纷呈、扑朔迷离,有时连语言学家也会上“假本字”(俞敏语)的当。只有破除字形的迷障,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拨云见日,使真相水落石出。其中讲明“音转”之理是关键:今日我们研究此类问题,不能再满足于笼而统之的“一声之转”说,而是需要清楚地论证其具体的音转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于1843年开埠,陆续出现了一批来沪的西方人编写的上海话罗马字拼音文献,最早的几种基本上是英国人编写的,如佐麻须《上海方言约翰福音书》(1853)、艾约瑟《上海方言口语语法》(1868)、《上海方言词表》(1869)以及麦嘉湖《上海方言短语集》(1862)。此前学界对19世纪中叶上海话声母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庄初升教授《从传教士文献看19世纪中叶上海话声母的几个问题》一文利用这几种文献,结合学界的有关调查研究,探讨19世纪中叶上海话声母的几个问题,如舌叶声母ʧ组、硬腭音声母c组、唇化软腭音声母kʷ组和唇化喉擦音声母[hʷ]的拟测以及发展演变等。
《百喻经》是研究汉语史(中古汉语)的经典语料,或专门研究,或屡见征引,甚至常常被当作体现南朝口语的代表性文献与北朝文献开展语言比较研究,足见汉语史学者对它的重视。真大成教授《〈百喻经〉中几个词汇语法成分的辨析——兼谈〈百喻经〉的语言性质》认为,《百喻经》语言研究虽然已经比较充分,但其中的某些词汇语法成分还应作进一步辨析,尤其是它们的地域性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对使令义动词“仰”、自称称谓词“奴”、第二人称代词“尔”、旁指代词“他”、尝试态助词“看”开展辨析,指出上述词汇语法成分均具有北方地域色彩,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讨论今本《百喻经》的语言性质及相关问题,最后强调建构汉文佛经语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