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本人申请、校内外专家通讯评审、中心评奖委员会最终评定,第十五届“丁邦新语言学奖”(2023年度)评奖结果揭晓:
博士生
一等奖:毛增文《中古<说文>文本流变研究》
二等奖:吴昌政《敦煌写本S.2506V等<失名史书>疑难草书校释》
硕士生
一等奖:陈思捷《再论“鼻”字入声的来源》
二等奖:刘禹同《动词“占”的词义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以上报义和据有义为中心》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七日
《中古<说文>文本流变研究》
简介:
许慎所作《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其流传过程中不免存在后人的增删改削,但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本为五代宋时的大、小徐本,距许慎成书已有八百年之久,所以需要利用东汉至五代间典籍所引用的《说文》字句,探索中古《说文》文本面貌以及许慎《说文》旧貌。
文章以国图藏丁晏跋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与中古文献所引《说文》25000多条对勘,对其异文逐条考辨,力图探《说文》之本真。文章还对中古《说文》文本流变方面的五个问题作了研究,并补充了两个大徐本《说文》所失收的篆文。
创新点:
利用中古文献引《说文》材料,不仅可以订正大、小徐本《说文》的一些讹误,还对了解中古《说文》文本面貌甚至还原许慎《说文》原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辑录中古文献所引《说文》达25000多条,并以国家图书馆所藏丁晏跋宋刻元修本《说文》对勘,对其异文进行考订,重点考察了中古《说文》文本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对于《说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促进作用。
前人对中古《说文》文本面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研究内容上有所突破,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新材料新看法,二是旧材料新观点,三是纠正前人旧说,四是为前人旧说补充文献依据,五是展现中古《说文》文本面貌及其演变过程。
《敦煌写本S.2506V等<失名史书>疑难草书校释》
简介:
敦煌写本S.2506V等《失名史书》多以行草书写就,所存内容主要包括唐玄宗开元九年至德宗贞元四年大事纪,对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研究均有较高的价值。学界对该写本早有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在文本校释方面尚有可商可补之处。文章对其中八个疑难草书字形作了重新考辨,指出在释读此类文献中的草书字形时,字形与文意文例相结合仍是可资利用并应当贯彻的重要方法。
创新点:
文章将几种书写风格相近的敦煌写本系联在一起,找到了破解谜题的一把钥匙,继而将辨析字形与揣摩文意、审察文例相结合,将出土文献与传世资料相结合,将辩驳旧说与阐述新说相结合,力求从“悬断”趋近“征实”,对敦煌写本S.2506V等《失名史书》中仍可商榷的八个疑难草书字形作了全新释读,弥补了前修时彦未密之处,推进了该写本的整理工作,进一步揭示了其语言文字面貌和价值,并概述了释读此类疑难草书字形时应当关注的问题,对其他敦煌行草书文献的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有裨于更深入地考察该写本的文献性质、生成年代及载录的相关历史事实。
《再论“鼻”字入声的来源》
简介:
不少现代方言中“鼻”的读音来源于入声,但中古韵书却无相应记载。关于其来源问题,曾有诸多名家参与过讨论,不过众说纷纭,讫无定谳。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派意见,可称为“上古遗留说”和“舒声促化说”。
文章综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的词汇、语音信息,对“上古遗留说”进行了质疑,主张:(1)“鼻”的入声是唐代以来促化音变的结果。(2)“鼻”在唐五代时期发生复音化,在口语中不再能单用,是其发生促化的必要条件。(3)“鼻”的入声读音起初只存在于连读中,不是单字音,因而未被历代主流韵书收录,后来此音作为口语俗音逐渐被固化为一个单字音。基于这一个案,文章重申汉语史研究需要综合的眼光。
创新点:
文章解决了“鼻”字入声读音的来源这个汉语音韵史上的疑难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创新之处:
(1)用现代语言科学的方法解决了传统冷门绝学的问题。文章运用语言地理学和语言类型学等当代语言学的方法,基于语言事实重新审视了前人的论证过程,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得出了新观点。
(2)从词汇史的视角解决了语音史的问题。文章将语音史和词汇史贯通起来考察,这是解决该疑难问题的关键接榫点,因此文章这一个案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3)据连读音变的现象解决了单字音的问题。文章根据遵循“古汉语是活语言”的研究理念,结合古籍记载和现代方言资料,得出了“鼻”的特殊音变源自于连读音变(“舒声促化”)的结论。
此外,文章不仅解决了这一个案,还首次提出了“舒声促化”发生的四个基本条件,为后续系统研究“舒声促化”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奠定了基础。
《动词“占”的词义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以上报义和据有义为中心》
简介:
文章选取动词“占”这一个案,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借鉴言语行为理论和语义角色理论,对“占”之上报义和据有义的产生、用法与历史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同时,也梳理了以“占”为构词语素的复合词整体情况,并对“占视”“占谢”“自占”“占数”的词义有所考辨。在此过程中,探讨了动词“占”及相关复合词语义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创新点:
一,结合传世中土文献、出土文献和汉译佛经,对动词个案做了相对精细的描写。二,适当运用语义角色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三,结合历史制度对语义演变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探讨语义问题的同时也对相关史学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