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读书会”沙龙之八十
【题目】《左传》“不义不暱”究竟该作何解?——兼谈“不义不暱”的构式化演进
【作者&主讲】常志伟(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浙江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
【时间】2024年6月3日(周一)18:30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111室
【摘要】
当前学界对《左传》“不义不暱”句法结构的分析和释义分歧颇多,主要观点有:(1)并列说,即“不义于君、不亲于兄”;(2)因果说一,即“(段)不义,则(段)不暱(团结众)”;(3)因果说二,即“(段)不义,则(众)不暱(亲附段)”等。通过对《左传》及同时期一些文献中“不V1不V2”结构的穷尽性考察可知,“不义不暱”之间的句法结构应为推论性因果紧缩构式,“不义”承前“多行不义”,“不暱”应后“京叛太叔段”,随文注释应为“(段)既然不义于君,民众就不会亲附他”。“不义不暱”本为因果关系组合性构式,到中古时史家又常引以为典,用典时除了完全照搬式的直接引用外,还出现了较多“典故活用”类用例,活用后的“不义不暱”不再是推论性因果紧缩构式,而是演进成了结构固化的并列熟语性构式。演进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并列构式的类推同化,一是古代注释家误解误注的助推。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