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维辉、真大成教授主编的《汉唐文献用字研究丛书》第一种《汉字类化研究——以中古碑志文献为中心》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唐文献用字研究丛书》是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共收录八部专门探讨汉唐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的著作,旨在进一步推动汉唐字词关系史研究,展现汉唐字词关系的图景,考察汉唐字词关系的差异,探索汉唐字词关系的历时变化,分析汉唐字词关系演变的原因,寻绎汉唐字词互相关联与因应的过程、动因和机制。西南大学文学院董宪臣副教授的专著《汉字类化研究——以中古碑志文献为中心》是其中的第一部,其余各部专著将陆续出版。
《汉字类化研究——以中古碑志文献为中心》一书系统、全面地汇总中古(东汉至隋唐)碑志文献中出现的类化字形,探讨和梳理汉字类化的基本面貌、类型、特征、影响、传承与流变等问题;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方法与演变通例,为碑刻文献整理、大型字书编纂及汉字发展史研究提供可靠资料和依据。
总序
自汉至唐,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时代。这种“解构与重构”表现于多个方面,在汉语文献用字和字词关系上同样体现得相当明显。
汉代以来,汉语发生了多方面、一系列的变化,词汇、语法和语音均呈现出与上古汉语相比具有区别性特征与分期性意义的现象。历经六朝板荡直至隋唐一统,汉语从上古汉语发展为中古汉语再演变为近代汉语。汉字经由“隶变”,从古文字进入近代汉字阶段,形体、结构和职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汉语演变和社会发展,不少新字或新字形也应运而生。
六朝以降,社会用字逐渐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出现了“追來为歸,巧言为辯,小[少]兔为䨲,神蟲为蠶”等一大批流行于民间的俗字。虽然早在北魏初期太武帝就针对当时妄制新字以致“文体错谬,会义不惬”而下诏“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但“专辄造字”的风气非惟未曾消歇,反而愈来愈烈。北朝“书迹猥陋”,南朝同样“改易字体”“颇行伪字”。随着隋唐统一四海,天下底定,字样之学大兴,强调文字规范,但民间俗体仍如燎原之火。用字规范与流俗之间的张力充斥着整个中古时代。
与此同时,纸张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导致文献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进入写本时代。这一时期战争频仍,人口播迁,民族融汇,佛教东传,整个社会也经历了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汉唐时期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自具面貌,形成了与上古迥然有别的鲜明特点,亟待开展研究。
汉唐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研究涉及汉语史、汉字史、文献史、书籍史、制度史、社会文化史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具有多元意义的综合性学术命题。总体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相关成果处于点状的散发状态,系统性、全局性的研究还很不足,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厘析,有些畛域有待进一步开拓,某些误说有待进一步廓清,相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加强汉唐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研究,既是汉字史研究本身的基本任务,也是建构并完善历史汉字学理论体系的实际需求,更是沟通历史汉字学与历史语言学的有效手段。
基于上述缘由,我们于2021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并获得立项。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纂了这部“汉唐文献用字研究丛书”,持续刊布与汉唐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研究相关的著作,一方面推进项目研究并展示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据以鼓吹并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这套丛书含括的时代范围是汉唐时期,上起西汉,下及五代。从事汉唐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研究,必须利用能够真实反映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的材料。基于这一原则,本丛书所指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出土汉唐文献,二是能够反映相关有效信息的传世文献。
严格意义的出土汉唐文献,其内容撰写于汉唐时期,文本(物质形态)也生成于这一时期,二者同属一个时代,是“同时”资料,因而能够真实反映和体现文献用字的实际情况。比如作为文书档案的汉晋简牍、汉唐碑刻与墓葬文献、楼兰简纸文书、敦煌吐鲁番写经与社会经济文书等。出土汉唐文献是开展汉唐文献用字研究的基本材料,是本丛书重点关注的对象。先秦典籍的汉唐抄本也是重要材料,不过此类材料可能承沿先秦用字,须要注意甄辨。
传世汉唐文献虽然属于“后时”资料(文本生成时代后于内容撰写时代),但也贮存了丰富的有关用字和字词关系的真实有效信息,不可忽视;尤其是一些字书、韵书、音义书以及古书注释,更应爬梳整理。比如顾野王《玉篇》(据《原本玉篇残卷》)记述了不少“今作某字”,有助于考察南朝齐梁时期的文献用字情况;《经典释文》记载的“一本作(某本作)”异文大体反映“经典”的六朝写本的用字状况;唐代佛经音义提到的“近字”“时用字”“时俗字”“通用字”及“经(律、论)文作某”等均为极有用的材料;汉代学者(如毛亨、郑玄等)注释古书有以今字注古字之例,《汉书》颜师古注也有不少关于唐初社会用字的记载。凡此均应大力搜讨,积极利用,也均在本丛书关注之列。
“用字”可以从两个基本维度去理解,一是立足于“字”,考察汉字作为符号记录了哪些词语,也就是字符的记词功能及其演变;二是立足于“词”,考察词语在书面上使用了哪些字,也就是词的书写形式及其演变。这两个维度构建了汉唐文献用字和字词关系研究的主体内容和基本任务。凡是从这两个维度开展研究的成果,均合乎本丛书之旨趣。
编纂出版本丛书,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汉唐字词关系史研究,具体而言,意欲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展现汉唐字词关系的图景。全面利用出土与传世文献,详细测查、整理与描述字词关系的基本事实,在现有条件下重返历史场域,从共时层面最大程度地展现汉唐字词关系的真实图景,把握总体面貌,凸显时代特点。
考察汉唐字词关系的差异。字词关系受地理区域、文献物质形态、文献生成方式以及文本文体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或隐或显的差异,探明这些差异及相关问题同样是汉唐字词关系研究的重要任务。
探索汉唐字词关系的演变。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以动态视角考察汉唐字词关系的历时演变,包括但不限于单字记词职能与单词书写形式的发展演变、语义语音的分化与用字分化、字形演变与职能分工、字的记词职能互易、词的习用形式的更替、从写本时代到刻本时代的用字变化等方面。
分析汉唐字词关系演变的原因。字词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语言文字、文献载体、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物质生产以及汉字使用主体等视角综合研讨汉唐字词关系演变的原因是本丛书力图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寻绎汉唐字词互相关联与因应的过程、动因和机制。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与汉语的关系极为密切。汉唐时期,汉语、汉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事实、原因和机制理应探赜索隐,特别是汉语系统和汉字系统中的新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和互动作用,中古汉语常用词、口语词的用字表现,义素外显与变形义化,汉语语音系统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转变对字词关系的影响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而加强汉语史和汉字史的勾联。
发挥汉唐字词关系的应用价值。疏理、沟通字与词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准确释读疑难字词的含义,从而正确理解历史文献(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能够促进文献本体研究,对文献校理、断代、辨伪均有助益;能够有资于辞书编纂修订,比如在确立字头、列举书证、解释意义、沟通字际关系等方面均有参考价值;能够助力当下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推广工作,等等。将汉唐字词关系本体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相关学科与工作,同样是本丛书的旨趣之一。
汉唐文献用字与字词关系是学术苑圃中尚待着力垦辟的处女地,我们期待通过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在这片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汪维辉 真大成
2024年7月30日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