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教授应邀为中心师生作了题为“青海甘沟话自指用法的‘的’——接触导致的虚词功能的扩展”的学术报告。
本场讲座由真大成教授主持。真大成教授介绍了杨永龙教授的治学经历和研究领域,杨永龙教授则讲述了自己由汉语历史语法、汉语方言研究转向语言接触研究的心路历程,并对中心的邀请表示感谢。
讲座伊始,杨永龙教授介绍了甘沟的地理位置,指出甘沟话是一种具有混合特征的汉语方言,其语法结构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或安多藏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采用SOV语序、拥有后置格标记、非指人复数标记、反身领属标记、副动词标记、后置助动词以及双系式、致使式结构等。甘沟话还存在一类特殊用法的“的”,功能近似于名词化标记或标补词,如“我馍馍哈吃的要哩”(我要吃馍馍)。“的”让小句变成了一个名词性成分,使其能够作为指称对象;除了宾语从句,还能用在主语从句之后。这种用法的“的”不仅见于青海甘沟话,在甘肃临夏、积石山、青海湟源、五屯等地的方言里都能见到,在青海清代循化档案里也能见到用例。“的”的语法化受到周边语言SOV的句法格局、领宾格同形和形动词的标记模式影响,其过程可以归纳为转指 > 自指 > 标补词,动因是语言接触过程中土著人对汉语的不完全习得。
甘沟话特殊的语言现象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汪维辉、庄初升、李旭平、陈玉洁老师及赫如意博士就甘沟话的小句限定性、语言接触的源语、形动词和名词化标记的关系、历史文献佐证等问题与杨永龙教授展开讨论。
交流环节结束后,李旭平教授对本场学术报告作了小结,认为开展西北方言研究应引入汉语史的视角,杨永龙教授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汉语史、民族语言、语言学理论等多方面知识的融汇。汪维辉教授代表中心向杨永龙教授赠送纪念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4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