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新、真大成教授等参加第十七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11-11浏览次数:10

20241025日至27日,第十七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心方一新教授、真大成教授卢鹭特聘副研究员等应邀参会。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多个领域的学者,共同汉文佛语言文字佛经翻译及佛教文献等问题开展交流与讨论

方一新教授真大成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方一新教授的报告题为撰集百缘经成书时代地域考——来自贝叶斯模型和语言模型的分析》。论文运用贝叶斯模型与BERT语言模型,考证旧题支谦译《撰集百缘经》成书年代与地域。文章通过将《撰集百缘经》与中古时期5种不同时段、地域译经进行对比,依据“懊恼”“崩背”“必定”“鞭打”“布萨”“酬对”等38个鉴别词的分布情况,指出《撰集百缘经》成书于北朝的可能性最大。

真大成教授与李周渊博士合作作了题为《六朝写经异体字编年字典及其研究价值》的报告(由李周渊博士宣读),展示了研究团队正在建设的“六朝写经异体字编年字库”,其中收录了147件明确时间记载敦煌六朝写本,提取出近百万个字形,按字头排列,系统记录了3世纪至11世纪不同历史时期字形的演变规律。该字库通过编年体系填补了以往敦煌俗字研究在具体年代信息上的缺失,为早期字形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卢鹭特聘副研究员报告了论文道地经中的医学与数术词汇:从梵汉平行文本看安世高和竺法护的不同翻译策略》。文章对比了《道地经》印度梵文典中的相关平行段落,指出安世高往往将印度的医学与数术概念转换为中国本土的用语,而竺法护则尽量忠实地传译原文。博士生郑天楠《法句经异文互勘八则》对比了敦煌本和刻本《法句经》的异文,着重以“法归其报/法归分别”一组异文的成因探讨了《法句经》翻译和流传的复杂过程。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