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上午,复旦大学中文系盛益民教授应邀为中心师生作了题为“汉语方言词汇史的理论目标与研究程序”的学术报告。中心及外校师生数十人参加本次讲座。
本场讲座由真大成教授主持。真大成教授简要介绍了盛益民教授的研究格局与治学成就。随后盛益民教授讲述了自己由吴语语法史延伸到吴语词汇史研究的心路历程,回顾了与汉语史研究中心师生们的学术交谊,并对中心的邀请表示感谢。
盛益民教授的讲座分三部分,即总论、个案研究与总结。讲座伊始,盛益民教授指出汉语方言词汇史是汉语词汇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是本体性的研究对象。随后系统地阐述了汉语方言词汇史的理论目标、研究程序和研究材料。接着,以吴语“饥饿”义词为个案,来具体展示如何从事该项研究。吴语及其他一些方言存在致使义的{饿致使}和非致使义的{饿状态}的区分,吴语“饥饿”义词的词形分布类型可归为四类:区分型,A金华型(饥-饿)、B萧山型(䐬-饿)、C临海型(瞎=-饿);不分型,D苏州型(饿)。盛益民教授团队将吴语表{饿状态}的“饥”的原始形式构拟为*kəi1,表{饿致使}的“饿”构拟为*ŋuɑi6。通过方言与通语史互证,推测苏州型的模式改变应是受通语影响的结果,萧山型和临海型属于内部创新,并区分了“异根替换”和“同根替换”。该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方言词汇史是内部创新和外部影响交织的历史。最后,盛益民教授在个案研究、工具书编纂与数据库建设这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方言词汇史研究的相关问题,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中心师生和外校老师就移民史对方言的影响、语言接触、词形层次和读音层次的关系、方言差异、“饥”“饿”的句法语义差别等问题与盛益民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交流环节结束后,真大成教授对本场讲座做了总结,认为讲座“虚”实结合,内容丰富,示人以渔。最后,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代表中心向盛益民教授赠送了中心特别制作的纪念品。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