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9:30–11:30,中心史文磊教授应邀做客山东大学文学院第398期“新杏坛”,作了题为“寻找词汇更替中的分布层次与分布条件”的学术讲座。
讲座指出,汉语词汇历史替换的研究,自张永言、汪维辉(1995)发表以来的近三十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仍然缺乏基于出土文献资料的精细分析。新词与旧词在同一个共时语言系统中并非均匀、无差别地共存着,而是根据某种条件分布于不同的层次,各自携带不同的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词汇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揭示新词和旧词在更替过程中的分布层次和分布条件。
针对“到达”义动词“到”替换“至”到唐宋完成的主流观点,本讲基于出土秦简牍资料,区分了文书和古书两大文本类型,并将二词置于句法、语义特征消长竞争的视野下,对其分布差异和替换过程重加探讨。调查发现,一、秦简中“到”的使用场合以更能体现时代语言新质的文书为主,而“至”的使用场合则以更具语言继承性和守旧性的古书为主。二、“到”与“至”及物性格局的差异、在能否表达空间语义上的对立,都体现出语言新质特征与旧质特征之间的差异。三、“至”和“到”在分布条件上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至”只在古书类文本、固化习语和非空间语义域表达等特定层次有少量保留。讲座提出,“到”对“至”的替换在秦代口语中就已基本完成。秦代通语中“到”对“至”的替换迅速实现,很可能是得益于秦代“书同文字”政策的助推。本研究根据文本内容、语言和载体三者时代性的匹配,将“同时资料”(太田辰夫 1958)分为语言即时性同时资料和语言守旧性同时资料,对深入认识出土文献语言的性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在提问环节,史文磊教授就选题的发现、语料的离析、出土文献复音词的研究、常用词替换与字词音韵地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