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松江崇:试谈古汉语语法语义范畴的生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26浏览次数:10

2025年3月25日下午15:00–17:00,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2025年度汉语史研究系列讲座之二“试谈古汉语语法语义范畴的生成与发展”在成均苑4幢900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日本京都大学松江崇教授主讲,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讲座由史文磊老师主持,方一新、汪维辉、卢鹭等老师及数十位校内外研究生参会。

讲座伊始,松江崇教授指出汉语史研究中非显性范畴(covert category),即只在特定类型的句子中出现标记形式的范畴,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次讲座以不定指范畴和疑惑范畴的生成发展为例进行探讨。

一、不定指宾语的历时演变

松江崇教授首先回顾了不定指宾语相关的研究成果,从新主题的设定、时空间存在句两个条件下的作动词宾语的名词的不定指表达着手进行历时分析。战国时期,作为新设定的主题的不定指宾语中开始出现带数词的“数+名”形式,而时空间存在句中不定指宾语带数量表达的形式直到西汉才开始少量出现。中古时期前者数量大大增加,后者数量仍然不多,并且《世说新语》中带有数量表达的不定指宾语都用于设定新主题。唐宋时期前者已经多数带有数量表达,并且“数+名”的形式多于“数+量+名”“量+名”的形式,后者基本上都带有数量表达。

松江崇教授又进一步讨论了数量表达被视为标记不定指范畴的合理性:在设定主题时,数量表达可以视为表达不定指的有标记形式,但该不定指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非显性较高。借用该形式表达不定指范畴可能与它具有凸显名词属性的功能有关。

二、疑惑范畴的萌芽与发展

在回顾太田辰夫、郭锡良等先生对于“疑问语气”的论述后,松江崇教授精确地定义了春秋战国时期“乎”和“与”都各自具备的两种疑问功能,但“乎”主要表达“向听话者提示这种疑惑”,“与”主要表达“对于某种命题,说话者的心理同时存在逻辑上互相排斥的几种判断”。这一分别可以从句式分布上找到显性证据:

“非”是一个含有说话者判断的否定词,[“非……与/*乎”]的形式说明这种语义特征很适合“与”句的语义特点,即说话者一定把表达的重点放在对句子命题的疑惑上。

“不亦……乎/*与”]这种句式表达说话者对句子命题持否定性看法而且其信心度较高的情况(即反问用法),说话者心理几乎没有“疑惑”的情况,因此该句式中只出现“乎”而不出现“与”。

此外,松江崇教授还涉及了“与”作为表达的礼貌策略、“乎”“与”的疑惑用法与其他用法的关系等问题。

综观上述讨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的语义对疑惑范畴的针对性不高,所以只能认为疑惑范畴已经开始萌发,但是尚未成熟。直到中古时期,疑问数词“多少”通过吸收语境的语法语义,逐步从表“多寡概念”到表“疑惑”,与表询问的“幾”系疑问数词分工较为清楚,“疑惑”范畴已经生成了。

 


在互动提问环节,多位师生就量词和不同性质的名词的关系、“数+名”和“名+数+量”的语义句法性质、“疑惑”的定义、量词的判定标准、假设句环境与引入新主题的带有数量结构的不定指结构之间的互动等问题展开深度对话,松江崇教授一一回应,把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讲座后,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代表中心向松江崇教授赠送了中心特别制作的纪念品。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