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汉语如何表达“小”的事件——试说汉语表达动词小称范畴的几种策略
主讲人:吴福祥教授
主持人:汪维辉教授
时 间:2025年4月5日上午9:00
地 点: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900室
内容摘要:
近年来语言类型学、评价形态学和形态语用学的研究表明,动词小称是一种跨语言普遍可见的语法范畴。汉语动词有没有小称范畴?如果有,它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表达?这类问题以往汉语学界甚至普通语言学界鲜有关注。本文主要目的是基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来讨论汉语表达动词小称范畴的几种手段。我们的研究显示,汉语是一种动词小称范畴相对凸显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动词小称范畴的手段。从来源上看,汉语的动词小称标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源自数词“一”或含“一”的数量短语,如“一V”以及“V(一)V”“V(一)下”“V个(O)”“V(着)点(儿)”和“V(着)些(儿)”;另一类是来自名词小称标记的功能扩展,如词缀(前缀“圪”、后缀“囝”“仔”“子”“唧”“嘀”“儿”)和变音(变韵、变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小称标记中有些是比较典型的构形手段(如动词重叠、变音),这足以显示汉语并非真正缺少屈折形态。
主讲人简介:
吴福祥,安徽安庆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上海市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西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闽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CL)、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东方语言学》、《南开语言学刊》、《汉字汉语研究》、《清华语言学》、《燕京语言学》《汉语语言学》和《励耘语言学刊》等杂志编委,《中国语文通讯》(香港)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学科编委及历史语言学分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吴福祥教授的研究兴趣是历史句法学、语法化理论、语言类型学、接触语言学和形态句法学。目前的研究领域是汉语历史语法、汉语历史词汇与历史语义、语法化、汉语方言语法史、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演变。出版《敦煌变文语法研究》、《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吴福祥卷》等专著和论文集30余种,发表《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等论文150余篇,在语法化、汉语历史语法和语义、汉语方言语法史以及南方民族语言语法演变等方面,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和前沿性。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