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30日,真大成教授应邀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举办的“用存古典:首届《玉篇》系列文献研究工作坊”。会上,真大成教授介绍了论文《汉语用字史视角下的顾野王〈玉篇〉“今字”考述》的主要内容,并作了题为“从古注到辞书:汉唐间‘古今字’的一种知识史考察”的主题发言。
真大成教授指出从知识史的视角观察“古今字”自汉至唐脱开解经藩篱成为一种专门知识的生成方式与呈现场域还可进一步探讨。在
晋宋以来的“知识至上时代”(胡宝国先生语),当时士人具有一种试图贯通古今、商略古今的集体意识——希望将某类专门知识的古今发展纳入整个知识体系。受这种群体性学术意识浸染,“古今字”自然也在学者重点关注之列,成为当时知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体现出鲜明的总括与分类的意识和意图,可以看出时人对语言文字知识的总集化与条块化。受“总括与分类”意识的影响,“古今字”势必被当时的语言文字学囊括其中,也势必被划立为一种重要的知识部类。汉代对“古今字”知识的呈现形式或场所主要是古书注解。魏晋以来,尤其是晋宋以来,“古今字”逐渐从古注进入辞书,呈现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顾野王《玉篇》大概是第一部大量专列古今字的综合性语文辞书,这说明“古今字”已经逐渐摆脱解经的色彩、作为语言文字学的一种专门知识被人所认识和认可。可以说,从汉代到齐梁,“古今字”从为经学服务到作为独立的知识门类,逐渐脱开经学之藩篱。陆德明《经典释文》讲“古今字殊”,玄应《众经音义》“通古今之互体”,《刊谬补缺切韵》《唐韵》指示“今某字”“今亦作某字”“今通用作某字”,无不为其余绪。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