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举行。中心方一新教授、汪维辉教授、王云路教授、卢鹭特聘副研究员应邀参会。方一新、汪维辉、王云路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卢鹭特聘副研究员作小组报告。
方一新教授作了题为《中古译经词汇研究二题》的大会报告。文章围绕中古译经词汇从两个方面作了深入探讨。第一部分探讨“从视觉动词看中古译经双音化趋势”。东汉以后,以双音化为主的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与汉译佛经的出现密切相关。报告以“看”“视”“瞻”以及“看视”“瞻视”等为例,考察译经在选择视觉动词时的双音化倾向。第二部分围绕“译经‘有食家’‘食家’辨析”展开。中古译经有“食家”一词,李维琦释为“有夫有妇之家”。《佛光大词典》释为“指在家人之房舍而言”。考“食家”有二义,其一与“檀越”同,指施主。其二则值得注意,“(有)食家”指有男女情事之家,律部译经尤其多见。《五分律》:“有食者:有男女情相食入。”因此,“有食家”“食家”是一种隐喻的说法,男人、女人互为对方“食”,这时,就不能把“食”机械地理解为饮食之食了。
汪维辉教授作了题为《〈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解读》的大会报告。西汉是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变的过渡阶段,对于探明中古汉语的由来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优质语料相对匮乏和研究不够深入,迄今汉语史学界对西汉真实口语的了解还很有限,有待继续挖掘更多的语言事实。《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所载解光奏文,应为班固所援引的原始资料,其中有不少简短的对话和生动的描写,贴近口语,引用证人证词,原原本本,成为今天窥探西汉真实口语的一份珍贵资料。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文再做一些解读,以求教于方家。解读集中于两方面:一是明时语,即抉发一批西汉的口语成分,这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二是释疑难,对于前人未释或诸家解释不一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读,以求准确理解原文。抉发的西汉口语成分,计有词语52个,句法6个,并对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读。
王云路教授作了题为《说“无间”“不间”》的大会报告。文章从《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先进》“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文句出发,指出其中“无间”“不间”均表肯定、赞美义,以往把“间”理解为“罅隙”(朱熹),视“无间”“不间”为词组,实有可商。由于《论语》在后世的广泛影响,历代文献多有效仿其用法之例,文章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梳理了“无间”“不间”的多个含义与用法:既可表示赞同、称颂,还可表示没有隔阂,指感情亲密。中古以来,二词还有指相同、无别以及不疏远、不离间义;“间”也由表示空间义转而表示时间范畴。文章认为词义发展的主要规律有二:一是从具象到抽象,二是从空间到时间,同步构词是词语丰富的重要途径;进而指出语素分析与词组分析的不同之处,并强调词组是否成词及其成词后的词性与词义,与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密切相关。
卢鹭特聘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中性词词义偏移的动因: 以“报应”系列词为例》的小组报告。论文考察了“报应”一词的历时演变,从汉语史的视角重新检视学界关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动因机制分析。报告通过梳理“报应”从汉语本土词汇,经佛经翻译影响,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发生词义贬化的过程,指出其变化动因不仅包括“适量原则”“如意原则”等机制,还与语言中的消极偏向(Negativity Bias)密切相关。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