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鹭特聘副研究员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字调查与研究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5-06-24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14—15日,由《中国语文》编辑部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云南与东南亚跨境语言文学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字调查与研究学术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以“‘一带一路’语言文字接触性演变”为主题,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献等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并提交报告论文二十余篇。

中心卢鹭特聘副研究员应邀参会,并在会议上作题为《从梵汉对勘看中古时期“住”的站立义》的报告。报告关注中古汉语中“住”表示“站立”义的来龙去脉,结合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材料,系统追溯其词义源流及演变轨迹。中古时期“住”一度与“立”“徛”并列,成为“站立”语义场的重要成员,但其用例主要集中在汉译佛经,并且在唐宋以后迅速式微,至现代方言中已无踪迹。通过将佛经译文中“住”与梵文本进行对勘,可以发现站立义的“住”多对应于动词词根√sthā的衍生词,√sthā是梵语中表示站立义最常用的词根,在印欧语系中有多个对应的同源词(包括现代英语的stand)。汉语“住”和梵语动词√sthā的多个义项基本对等(如“站立”“停止”“居住”等),且是汉代产生的口语新词,使得译者习惯以“住”对译√sthā,因而“住”在“停驻”等义之外,被移植了“存在”“加持/保护”等来自梵语√sthā的新义。但汉语“住”的核心语义始终是“停止、停留”,其站立义是由“停止,停驻”义引申而来的,因为“走→停”的瞬间,身体站立是最自然的动作,“住”真正强调“身体直立静止于地面”姿态的例子在佛经以外极少。“住”表站立义在宋代以后退出口语,既是因为“留止→站立”需要新增[+姿势]语义特征,违背省力原则,也与佛经翻译的影响消退基本同步。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