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22日,“第四届汉语字词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合肥成功举办。会议由安徽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办,安徽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出版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中心真大成教授应邀参会,并宣读了题为《说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正”和“俗(通俗)”》的论文。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详载异体,在不少字头下标明“正作某”“俗作某”“通俗作某”“古作某”“亦作某”“或作某”等。前贤已经指出,这种“博采异体俗书列于注文之内是前所未有的”,是“代表一个新的趋向”的表征之一,由此论文对《刊谬补缺切韵》中的“正作某”和“俗(通俗)作某”进行了初步研究。
会上,真大成教授主要围绕“从‘正’‘俗(通俗)’看唐代韵书的字样功能”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唐代韵书在逐步修改增益过程中具备了字样的功效,与当时盛行的字样书逐渐合流。在此基础上,他又从长时段的视角分析韵书(《切韵》)字样功能的生成,指出就远源而言,可以溯及汉魏以来辞书编纂的历史与传统,就近因而言,应与隋唐以来的文字规范紧密相关。《刊谬补缺切韵》、笺注本《切韵》等韵书一方面承绍汉晋以来辞书体制,另一方面响应隋唐以来字书、音义、字样等“明体”需求,继承并沿用了指明正俗(包括“通”“通俗”)的做法,从而使韵书具备了字样效用,功能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多元。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