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月30日(周一)18:30
地点:浙大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213教室
说“无间”“不间”——兼谈词与词组的不同理解
报告人:王云路
摘要:对于《论语》中“禹,吾无间然矣”与“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两句中的“无间”和“不间”,历代训释多有歧解。“无间”“不间”在先秦已凝固为双音节合成词,由本义“空间无缝隙”隐喻衍生出种种引申义。通过系统考察历代文献(尤其是大量仿用《论语》句式的例证),本文梳理了“无间/不间”发展出的四种相互关联的主要义项:①表达全然赞同、无可指摘的肯定赞美义(“吾无间然”即“我完全赞同”);②表示情感融洽无隔阂的感情亲密义;③指称等同看待、不加区分的无别相同义;④表示持续不中断的时间连续义。《论语·先进》篇“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之主语“人”当解作“其人”(即闵子骞本人),指闵子骞从不非议其父母兄弟之言,是其孝行的直接体现。同时,本文对比分析了“有间”“少间”的空间义(差距、隔阂)与时间义(短暂时段、空闲),进一步印证了词义从空间到时间、从具象到抽象的普遍规律,借此不仅可以厘清《论语》相关词句的千年聚讼,更可以揭示汉语词义围绕核心特征(“无缝隙”)构建语义网络的演变模式,凸显整体把握凝固合成词及“同步构词”机制在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动因:以“报应”系列词为例
报告人:卢鹭
摘要:吕叔湘先生《中性词与褒贬义》指出,汉语中一些原本中性的词(如“意思”“眼光”以及“意见”“看法”等)在与“有”字结合使用时,其含义会发生明显的褒贬偏移。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讨论,总结出的动因机制包括语境频率联想、适量准则、如意原则等。学界目前的探讨多基于共时层面,本文试图从词语历时演变的角度,以“报应”一词为例,重新观察这一变化的过程和动因。“报应”原是汉语固有词汇,在佛经翻译中被用来对译与印度因果报应观念相关的一系列梵语词,如hetu、vipāka、karmābhisaṃskāra、cyutopapāda等。中古译经中的“报应”整体上仍是中性词,然而至《魏书》时,“(有)报应”已专指恶报。这一过程既受到外来语言和观念的影响,也受到适量原则、如意原则等机制的驱动,此外还存在“负面偏向”(negativity bias)的作用,令“报应”的语义发生了“中性→两极→负向”的偏移。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词语也发生了平行的贬化,并在近代汉语中发展为詈词,如“现世报/现世宝/献世宝”“现报”“现眼”等。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