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汉语方言的零调与中和调
主讲人:刘祥柏教授
主持人:庄初升教授
时 间:4月27日(周日)上午9:00
地 点: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900室
内容摘要:
汉语方言普遍存在轻声现象,而轻声音节的形成可能存在不同的历史过程。
汉语方言中轻声现象普遍体现为中和调现象,也即后字失去原单字调,而形成一个或多个中和调。单个中和调体现为不论原单字调为何声调,一律变成单个中和调,有的调值较为轻短,属于比较典型的轻声现象;有的调值并不轻或短,与前字连调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词调模式。两个或多个中和调是指按照原单字调或古音类,而形成与单字调不同的两种或多种中和调。
汉语方言中还有一类轻声现象主要发生在语法附缀所在的音节,这些附缀往往没有单字调,因此也就无所谓声调的中和现象,可以看作是无调音节,或将此类成分的音节声调定性为零调现象。零调现象可能源自更早期轻声发展历史阶段的一种产物,部分附缀早已经完成轻声化之后,成为一个零调音节,以零调形式直接附着于前一音节之后,形成虚字轻声现象。
汉语方言中,有的方言轻声主要体现为虚字轻声,即零调现象的轻声,缺乏或没有其他中和调现象;有的方言同一个前字声调之后,轻声有两种形式的对立,即普通中和调轻声与零调轻声的对立。
主讲人简介:
刘祥柏,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文》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从事汉语方言音韵、方言语法、梵汉词汇比较等研究。著有《安徽黄山汤口方言》、《安徽泾县查济方言》、《安徽芜湖六郎方言》等,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刊物上有多篇论文发表。
曾参与“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光盘”“梵文研究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普通话审音标准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修订”教育部委托项目,参与“《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徽语调查研究”“皖南吴语调查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或重大项目工作。
曾任央视《中国话》纪录片、湖南经视《多彩中国话》、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等节目专业嘉宾。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