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会 | 汉语史研读会·2025年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10


时间:4月28日(周一)18:30

地点:浙大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111室


毛传“朅,武貌” 训释理据探源——兼谈古注中的“不直言假借”

报告人:刘芳

摘要:毛传将《硕人》《伯兮》中的“朅”释为“武貌/武壮貌”,其词义来源历来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曷”声同源词的梳理,区分出“穷尽、达到尽头”和“高、长”两大义类,并指出后者与“桀”声同源词存在音义关联。据此,认为《诗经》中“朅”的“武貌/武壮貌”义,当是“偈”或“桀”之假借。毛传释“朅”为此义,属于古注中常见的“不直言假借”现象,即以通假字的意义直接训释,而不点明其通假关系。对这一现象的探讨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注和古籍文本。

 

方言词“莶”的来源与历时演变

报告人:陆海燕

摘要:“莶”在闽南、客家方言中用来形容“辛辣”之味,一般被视为方言特征词。溯源来看,“莶”在中古时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仅在南方地区的文献中见到。植物专名“豨莶”最初也是“江东”土人之语。在从中古至唐宋明清的漫长发展历程当中,“莶”的用例始终集中于南部沿海的江浙、闽粤地区,至现代汉语中又较此前有所缩小。部分学者在根据“莶”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分布探讨其来源与性质时或有误判。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