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登峰战略句法语义学优势学科、当代语言学研究室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语言理论体系建设论坛”,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汉语语法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主题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
中心史文磊教授应邀参会,并作题为《汉语里有几个“怀疑”?——普通话在线加工与跨方言词化模式》的大会报告。学界普遍认为,汉语中命题态度动词“怀疑”兼有“不大相信”(怀疑1)和“有点相信,猜测”(怀疑2)正反两个义项。对此,本报告通过普通话在线加工和跨方言词化模式两项调查加以验证和探讨。
基于迷宫任务(maze task)的在线加工测试结果显示,在关键区、溢出区和整句总时长三项指标上,普通话“怀疑”和“猜测”“不信”未呈现出任何显著差异。可见,中立语境下,母语者对“怀疑”的加工处理与没有歧义的“猜测”“不信”相似。母语者并未直接感知“怀疑”的歧义,似乎也并未将它处理为多义词。这一结果启示我们,“怀疑”相信和不相信的歧义并不一定是以独立义项的形式存储于“怀疑”一个词项之中。
基于20个方言点的跨方言词化模式调查显示,方言口语中,“怀疑1”类语义(不太相信)普遍都没有得到词化,而是全部采用动词短语编码。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结构:①“否定语素+高量级程度副词+相信义动词”,如“不太相信”“不大相信”“不蛮信”等。②“低量级程度表达+否定语素+相信义动词”,如“有点儿不信”。“怀疑2”类语义(有点相信,猜测)则全部获得专门的词化形式,且来源丰富多样,包括:①“感觉”类动词,如“感觉”“觉得”等;②“估计”类动词,如“估”“估摸”等;③“猜疑”类动词,如“猜”“疑”等;④“思想”类动词,如“想”“寻思”等。据此可知,方言中“怀疑1”和“怀疑2”两类语义是倾向于不共词的。
综合以上两项调查结果,本报告提出:(1)汉语中只有一个“怀疑”,其核心功能是说话人尝试提出和已有结论不同的意见。“怀疑1”和“怀疑2”解读的区分,有句法等形式因素,但更多来自于语境和语用。(2)普通话“怀疑”的识解与方言中相应形式表现出显著差异,从历史形成看,很可能是受到了书面语体的影响。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