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边田钢、王挺斌特聘研究员参加第十二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时间:2025-08-24浏览次数:10

2025年8月20日至21日,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资助学科主办的“其道大光”——第十二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在吉林大学举行。中心边田钢、王挺斌特聘研究员应邀参会。

边田钢特聘研究员作了题为《论音转是音变的结果和反映》的报告。报告在梳理和继承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音转”的概念:“音转,音韵学概念,指同一语词(或语素)因时空音变、共时变异所导致的韵部归属变动。”主张音转是音变的结果和反映,因而可以从音变的角度来解释。报告借鉴汉语上古、中古前期语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音变、方言音变、共时语流音变的角度出发,对前辈所揭示的系列音转现象作出解释。如指出段玉裁《古十七部本音说》所揭示的系列系统性音转规律是汉语历史音变的结果和反映。而诸如“假寐”*kraaʔ mɯts>*kraam mɯts被记作“监寐”*kraam mɯts,“乌秅”*ʔraa nraa>*ʔraan nraa被记作“鷃拏”*ʔraan nraa,“诸樊”*tja pan>*tjap pan被记作“聑反”*tap pan,则是共时语流音变的结果和反映。报告还结合实例指出,揭示共时语流音变要以汉语语音史上各时地的具体音系背景为依据,不可以今律古,也不可以古律今。

王挺斌特聘研究员作了题为《秦汉简帛文字四释》的报告。报告接续《秦汉简帛文字杂释》《秦汉简帛文字续释》《秦汉简帛文字三释》三篇文章,继续选取秦汉简帛中一些疑难字词进行考释。如睡虎地秦简《封诊式》71残字“图片”,所在辞例为:“道索终所试脱头;能脱,乃~其衣,尽视其身、头发中及篡。”简文涉及对吊死者的尸体检查。大意是,试着查验尸体的头部是否能够从结绳处脱出,如果能脱出,那就进一步检查其身体、头发及会阴。在进一步检查之前,自然要脱去死者的衣服。以往认为这个残字是“脱”,报告则认为该字就是“解”。先秦两汉时期,表示脱去衣物的动词主要用“解”,传世古书与秦汉简帛中的用例非常丰富。从字形上看,该字残存的笔画与“解”相似:

又,阜阳汉简《周易》18残字“图片”,该字对应今本《周易·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之“纳”。以往多把该字释读为“老”,报告则认为该字就是“内”,只是字形有点小讹(亦即将“内”所从之“入”向下延伸而成,其实也可以看成“冗”,秦汉文字与传世古书中“内”“冗”形近易混,上部略有污痕),但仍可辨识。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