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古汉语研究所主办的“陆宗达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传统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中心王云路教授、史文磊教授、王诚副教授应邀参会。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王云路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回顾了陆宗达作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在44年前学会成立时的历史性贡献,指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训诂学复兴并凝聚了全国研究力量。王云路教授强调,陆宗达能众望所归,源于其深厚学识与崇高情怀——他坚守章黄学派传统,开拓学科新境,推动训诂学现代化,尤以《说文解字》研究及普及工作影响深远。王云路教授高度评价了陆宗达通过组织训诂学讲习班、撰写《训诂简论》等著作,在学科传承与普及方面展现的典范作用。作为现任会长,她表示将秉承先贤精神,带领学会坚守学术正脉。王云路教授指出,在新时代,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训诂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呼吁学界积极利用新技术,推动训诂学守正创新,共同开拓中国语言学更广阔的天地。
在大会报告环节,王云路教授宣读了题为《试说“无间”》的论文。文章指出,对于《论语》中“禹,吾无间然矣”与“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两句中的“无间”和“不间”,历代训释多有歧解。“无间”“不间”在先秦已凝固为双音节合成词,由本义“空间无缝隙”隐喻衍生出种种引申义。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文献(尤其是大量仿用《论语》句式的例证),本文梳理了“无间/不间”发展出的主要义项,指出《泰伯》篇“吾无间然”的“无间”表达全然赞同、无可指摘的肯定赞美义(“吾无间然”即“我完全赞同”);《先进》篇“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之主语“人”当解作“其人”(即闵子骞本人),指闵子骞听从其父母兄弟之言,是其孝行的直接体现。
史文磊教授主持分场讨论并宣读了题为《上博简六〈平王与王子木〉语法札记》的论文。文章讨论了上博简六《平王与王子木》所见三例“何”字疑问句与阜阳汉简二号木牍《春秋事语》、《说苑·辨物》形成的差异。主要的差异表现在,上博简“何”提前表主观偏义的句法策略,到了阜阳汉简和《说苑》不再提前。文章结合上古汉语疑问表达的句法演变及相关句法理论,对造成以上差异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王诚副教授宣读了题为《读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札记》的论文。《〈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以章太炎、黄侃的同源字研究为基础,引用文献材料和前人观点,从字形、音读和意义的关系入手,对章、黄系联的同源字进行全面的核验、证明和阐发。文章对《新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作了简要说明,辨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同字与同根词等相关概念及术语,着重从古音研究、词汇研究和古书训诂三个方面举例阐述了《说文》同源字研究的价值,还讨论了《新证》对前人疏误的订正,以及《新证》在具体问题分析上的疏失和可商之处。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5年7月11日